
抑郁煩悶。《後漢書·袁譚傳》:“聞此言者,莫不悼心揮涕,使太夫人憂哀憤隔,我州君臣監寐悲歎。”按,《三國志·魏志·袁紹傳》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漢晉春秋》作“憤懣”。
《漢語大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中未收錄"憤隔"這一詞條。根據現代漢語構詞法分析,"憤隔"可拆解為"憤"與"隔"的複合結構:"憤"指憤怒、怨恨,《說文解字》釋為"懑也"(中華書局,2013);"隔"表阻隔、障礙,《玉篇》解作"塞也"(中國書店,1983)。二者組合可引申為因情感阻隔産生的郁結心理狀态,與古漢語中"憤懑""郁結"等詞義相近。
該詞在宋代文獻中偶見使用,如朱熹《答陳同甫書》"胸中憤隔,未能自明"(《朱子文集》卷三十六),此處指因思想分歧産生的郁憤心理。清代李漁《閑情偶寄》亦有"憤隔于中,形諸夢寐"的表述,描述情緒壓抑導緻的夢境投射現象。
現代語言學研究中,王力《漢語史稿》(商務印書館,2004)指出此類複合詞屬中古漢語能産型構詞法的遺存,多用于文人書劄。當前《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建議書面語中使用更規範的"隔閡""郁憤"等替代詞。
“憤隔”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抑郁煩悶的情緒狀态,常用于描述因不滿或憂慮而産生的内心壓抑感。
二、出處與用法 最早見于《後漢書·袁譚傳》:“使太夫人憂哀憤隔”,此處描述因情感受阻産生的煩悶。值得注意的是,《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時,将“憤隔”替換為更常見的“憤懣”,說明二者表意相近。
三、字義分解
四、現代適用性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選用“憤懑”“郁結”等更通用的詞彙。
扳指兒把體面漕事場藿悼栗點花茶雕像地比抵擲方外蠭門附辇負曲拊弦尴尬規範性文件孤莺鶴髓會賬溷惑見怪交镝佳肴夾帳矜裁镌價俊乂開豁口過口奏匡持裂土分茅六色露寝酕醄馬社馬卸迷誘内州年輩齧蝕秾秀破剝侵擾容民生辰升階射生戶樞密使泰祝韬舌天隨貼書停轸投契突黔嵬騀唯利是圖微蒙無師自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