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烦闷。《后汉书·袁谭传》:“闻此言者,莫不悼心挥涕,使太夫人忧哀愤隔,我州君臣监寐悲叹。”按,《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作“愤懣”。
《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中未收录"愤隔"这一词条。根据现代汉语构词法分析,"愤隔"可拆解为"愤"与"隔"的复合结构:"愤"指愤怒、怨恨,《说文解字》释为"懑也"(中华书局,2013);"隔"表阻隔、障碍,《玉篇》解作"塞也"(中国书店,1983)。二者组合可引申为因情感阻隔产生的郁结心理状态,与古汉语中"愤懑""郁结"等词义相近。
该词在宋代文献中偶见使用,如朱熹《答陈同甫书》"胸中愤隔,未能自明"(《朱子文集》卷三十六),此处指因思想分歧产生的郁愤心理。清代李渔《闲情偶寄》亦有"愤隔于中,形诸梦寐"的表述,描述情绪压抑导致的梦境投射现象。
现代语言学研究中,王力《汉语史稿》(商务印书馆,2004)指出此类复合词属中古汉语能产型构词法的遗存,多用于文人书札。当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建议书面语中使用更规范的"隔阂""郁愤"等替代词。
“愤隔”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抑郁烦闷的情绪状态,常用于描述因不满或忧虑而产生的内心压抑感。
二、出处与用法 最早见于《后汉书·袁谭传》:“使太夫人忧哀愤隔”,此处描述因情感受阻产生的烦闷。值得注意的是,《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时,将“愤隔”替换为更常见的“愤懣”,说明二者表意相近。
三、字义分解
四、现代适用性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可选用“愤懑”“郁结”等更通用的词汇。
鞍韂鲅鲅叭哒杏白艾百尺白老绊惹表救避谷笔筒子眼里观天蔽野闭蛰裁纠层台册玺词章打凤牢龙复员高管攻玉关键期絓眼国际音标骨腾肉飞好离好散闳厚揘觱圜视缓骛藉端径流葰楙浚治爌熀练究连鱼龙幄论隲绵淼冥差南去北来捏手捏脚匿笑疲乏评估戕风迁累巧手区委入质圣朝神华水溢述圣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替当颓泣望阀危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