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思想或胸懷開闊。 晉 夏侯湛 《東方朔畫贊》:“夫其明濟開豁,包含弘大,陵轢卿相,謿哂豪傑。” 宋 陳亮 《與章德茂侍郎書》:“侍郎開豁亮直,足以起士氣;高明宏遠,足以壯天朝。”《紅樓夢》第一二○回:“太太這麼一想,心裡便開豁了。”
(2).解除;消除。 唐 李白 《贈别從甥高五》詩:“積蓄萬古憤,向誰得開豁?”
(3).形容空間開闊明朗。 宋 範成大 《早發周平驿過清烈祠下》詩:“登嶺既開豁,入林更清涼。” 元 迺賢 《李老谷》詩:“峯迴稍開豁,夕陽散微影。” ********* 《建國方略·第二計劃》:“自 襄陽 以上,皆為山國;其下以至 沙洋 ,則為廣大開豁之谷地。”
(4).謂使思想、胸懷開闊。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五:“大抵登山臨水,足以觸發道機,開豁心志,為益不少。”
(5).通曉明白。 宋 韓維 《次韻和平甫同介甫當世過飲見招》:“疑懷滞義一開豁,有如暗室來明缸。” 元 劉壎 《隱居通議·理學一》:“鄰有一染匠,常往聽講,久之,忽大悟曰:‘元來世間道理如此。’自是聰明開豁,遂能詩文,不復為匠。” 明 張居正 《進講章疏》:“皇上萬幾有暇,時加溫習,庶舊聞不至遺忘,新知日益開豁。”
(6).謂對他人的罪名或過失予以開脫并寬免。《水浒傳》第三六回:“知縣自心裡也有八分開豁他,當時依準了供狀,免上長枷手杻,隻散禁在牢裡。”《蕩寇志》第八6*九回:“如今他已不敢強了,姊姊開豁了他罷。”《清史稿·食貨志一》:“又以 徽州 、 寧國 、 池州 三府世僕捐監應考,常為地方所訐控,上諭:‘此等名分,總以現在是否服役為斷。如年遠文契無考,著即開豁。’”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開豁漢語 快速查詢。
“開豁”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含義:
形容空間開闊
指環境或視野寬敞明朗,如霧氣散去後的景象。
例:“這樣擺放座位的話,視野既開豁,而且整個高台看起來顯得恢宏大氣。”
形容思想或胸懷開闊
表示心境豁達、開朗,常用于描述人的性格或情緒狀态。
例:“聽了報告,他的心裡更開豁了。”
思想/胸懷的開闊性
源自晉代夏侯湛《東方朔畫贊》中的“明濟開豁,包含弘大”,形容人物胸襟寬廣、氣度恢宏。宋代陳亮也用“開豁亮直”贊美他人性格爽朗正直。
空間的開闊感
宋代範成大在詩句中描繪自然景觀:“登嶺既開豁,入林更清涼”,強調山嶺間豁然開朗的視覺感受。
古義中的“解除”
唐代李白詩句“積蓄萬古憤,向誰得開豁”中的“開豁”為消除郁結之意,但此用法在現代較少見。
在日語中,“開豁”讀作「かったつ」,可形容性格豁達(如“開豁な人物”),或描述開闊的高原地貌(如“開豁な高原”)。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用例、現代釋義及跨語言對比,如需進一步溯源,可參考《東方朔畫贊》《紅樓夢》等文獻。
開豁(kāi huǎ)是一個充滿力量和希望的詞彙,用來形容内心或境遇的改變,意味着解脫、通達和開闊。它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解除困擾、打破束縛或獲得新的機會的狀态。
字頭“開”表示打開或解開,而“豁”是一個常用的漢字部首,意味着事物的通達與暢通。這個詞彙由“開”和“豁”兩個部分組成,就像它所傳達的意義一樣,讓人感受到一種開放和寬廣的可能性。根據部首和筆畫,可以将它們拆分為“辶”、“開”和“丿”。
《開豁》這個詞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鄗》篇,其繁體形式為「開懸」。在傳統的繁體字中,“懸”表示“開闊”,而“開”則表示“打開”或“解脫”。繁體字形式更加複雜,但仍然保留了原來的含義。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由于橫豎的平衡因素,字頭“豁”在古代寫作“戥”,而字頭“開”在古代寫作“闿”。這些變化是基于字形的演變和書寫習慣的改變。
1. 突然解決了困擾我許久的問題,我感到心情一下子開豁了。
2. 經過長時間的苦悶,她終于走出陰影,重新開豁起來。
- 組詞:開心、開朗、開明、豁達、豁達。
- 近義詞:開闊、開明、解脫。
- 反義詞:封閉、束縛、困擾。
開豁這個詞彙飽含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它使我們想起人生的轉折點和突破,給我們帶來希望和勇氣。它是一個鼓舞人心的詞彙,提醒我們在困境中堅持并追求自由與幸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