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俊艾 ”。才德出衆的人。《書·臯陶谟》:“翕受敷施,九德鹹事,俊乂在官。” 孔 傳:“謂天子如此,則俊德治能之士竝在官。” 孔穎達 疏:“乂,訓為‘治’,故雲‘治能’。 馬 、 王 、 鄭 皆雲,才德過千人為俊,百人為乂。”《漢書·王褒傳》:“故世平主聖,俊艾将自至,若 堯 、 舜 、 禹 、 湯 、 文 、 武 之君,獲 稷 、 契 、 臯陶 、 伊尹 、 呂望 。” 宋 蘇轼 《賜戶部侍郎趙瞻陳乞便郡不允诏》:“朕褒顯耆舊,取其宿望;養育俊乂,待其成材。庶前後相繼,朝不乏人。” 清 顧炎武 《生員論上》:“夫立功名與保身家,二塗也;收俊乂與恤平人,二術也:竝行而不相悖也。”
俊乂(jùn yì)是漢語中表示“才德出衆者”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源釋義
“俊”本義指才智超群,《說文解字》釋為“材千人也”,引申為傑出人物,如《孟子》載“俊傑在位”。“乂”原指割草工具,後衍生為治理、才能之意,《爾雅·釋诂》注“乂,治也”,《尚書·臯陶谟》中“俊乂在官”即強調賢能者擔當治理之責。二字合稱始見于先秦文獻,特指德才兼備的賢士。
二、文獻例證
三、語義演變
該詞在漢代以前多用于政論語境,如《史記》《漢書》中常見“俊乂茂異”等表述。至唐宋時期,詞義擴展至文學領域,韓愈《請上尊號表》稱“俊乂在列”,既指官員也涵蓋文壇精英。清代王念孫《廣雅疏證》進一步考證其與“俊艾”“俊乿”等異體字的關聯,反映詞形流變。
四、近義辨析
“俊乂”與“俊傑”“賢良”構成近義詞群,但語義側重不同:《爾雅·釋訓》注“美士為彥,大才為俊”,強調“俊乂”兼具德行與治世能力,而“俊傑”更偏重才智,“賢良”則突出品德。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仿古文體。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注疏》、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
“俊乂”(jùn yì)是漢語中的古典詞彙,現詳細解釋如下:
指才德出衆的人,常用來形容賢能之士。該詞也寫作“俊艾”(“艾”為通假字),屬于文言用法。
提示:若需具體古籍例句或引申含義,可參考《漢典》《說文解字》等權威辭書。
熛阙步叉策牍長錠常會産母程役吃食諱食措筆大撒手兜艄頓斷多端寡要恍恍速速荒流滉柱會射會戰奸唯家主節刌禁圍記曲爵台絶遠科枝庫藏獵手遴汰旅退帽光光沕滑冥眗亡見明制磨晻辇乘鳥迹逆睹剖蚌求珠悄悄話騎鶴化畦隴清順青眼律丘賦氣穴壬人人生如夢三晡森聳收贖守宿私授癱睡騰夷田徑賽通融望柱威令兀兀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