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外的意思、方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外的解釋

(1) [Buddhist,Taoist monks]∶世俗之外,舊時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彼遊方之外者也。——《莊子·大宗師》

(2) [territory beyond China]∶邊遠所在,異域

詳細解釋

(1).區域、範圍之外。方位之外。《管子·幼官》:“和好不基,貴賤無司,事變日至,此居於圖東方方外。”

(2).域外;邊遠地區。《史記·三王世家》:“遠方殊俗,重譯而朝,澤及方外。”《魏書·程駿傳》:“今天下雖謐,方外猶虞。”

(3).京畿之外。 南朝 梁 陸倕 《石阙銘》:“布教都畿,班政方外。” 宋 魏泰 《東軒筆錄》卷八:“ 明肅太後 臨朝,一日問宰相曰:‘ 福州 陳絳 ,贜污狼藉,卿等聞否?’ 王沂公 對曰:‘亦頗聞之。’太後曰:‘既聞而不劾,何也?’ 沂公 曰:‘方外之事,須本路監司發擿。’”

(4).世俗禮法之外。《文子·精誠》:“ 老子 曰:‘若夫聖人之遊也,即動乎至虛,遊心乎太無,馳于方外……不拘于世,不繫于俗。’”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俯倚金較,仰撫翠蓋。雍容暇豫,娛志方外。”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 阮 ( 阮籍 )方外之人,故不崇禮制;我輩俗中人,故以儀軌自居。” 宋 陸遊 《白發》詩:“平昔樂方外,固與功名疏。”

(5).世外。指仙境或僧道的生活環境。《楚辭·遠遊》:“覽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淮南子·俶真訓》:“﹝真人﹞騎蜚廉而從敦圄,馳於方外,休乎宇内。” 唐 權德輿 《卧病喜惠上人李煉師茅處士見訪》詩:“方外三賢人,惠然來相親。”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湖賞》:“妾身拟入空門,頓把紅妝淨洗……敢進斝于舟中,願締盟于方外。”

(6).指方外之人。 宋 錢易 《南部新書》乙:“ 顧況 志尚疎逸,近于方外。” 清 黃鈞宰 《金壺浪墨·南巡盛典》:“學士文人、布衣方外之屬,進書獻畫,望澤希榮。”

(7).使身外事物合乎規範。《易·坤》:“君子敬以直内,義以方外。” 孔穎達 疏:“‘義以方外’者,用此義事以方正外物。”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名雖不同,功夫隻是一事,就如《易》言:‘敬以直内,義以方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方外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核心義項:

一、地理疆域概念

指中原文化區域之外的地域,尤指未受儒家禮法影響的邊遠地區。如《漢書·地理志》所述“方外之國”即指中原王朝統治範圍外的異域。此義項強調地理與文化雙重邊界,常見于古代史籍與政論。

二、宗教哲學範疇

特指超越世俗禮法的境界,為道家與佛家核心概念。

三、文化心理意象

衍生為隱逸文化的象征符號,承載士人逃避政治的精神寄托。白居易《長恨歌》“昭陽殿裡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以“蓬萊”為方外樂土,映射對現實困境的疏離。此意象在詩詞、繪畫中形成“世外桃源”的美學範式。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方外"詞條
  2. 《莊子集釋》(中華書局)
  3. 《景德傳燈錄》宋刻本影印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4. 《全唐詩》箋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方外”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區域/範圍之外
    指地理位置上的邊遠地區或異域,如“方外之國”。例如《史記·三王世家》提到“遠方殊俗,重譯而朝,澤及方外”,即指邊遠地區或域外。

  2. 世俗禮法之外
    形容超脫于社會常規和禮教束縛的狀态。如《莊子·大宗師》中“彼遊方之外者也”,指那些不遵循世俗規範的人。陸遊《白發》詩中的“平昔樂方外”也體現了這種超然态度。

  3. 世外仙境
    代指神仙居住之地或與塵世隔絕的理想境界,如《楚辭·遠遊》中“覽方外之荒忽兮”。

二、語境應用

三、引申與關聯

四、總結

“方外”既涵蓋物理空間的邊遠,也包含精神世界的超脫,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例如,現代用法中,“方外”多用于文學或宗教語境,強調與世俗的對比。

别人正在浏覽...

暗蛩包産到戶制茶錢稱達弛隳邨雞粗細十番隥彴定單動車斷瘧分徹俸祿風土蜂腰削背郛郭傅着甘美垢洿鈎針光闆闆桄颎冠軍賽繭絲牛毛斤斤較量金蕖苴绖枯槁壸闱利餌流向龍鵬谧靜沕潏密茫茫木已成舟偏醒破綻百出輕華祇樹丘甸啟羞興戎權谞濡須塢掃晴娘山巾舌舉省觐勝期神母夜號鎖鍊太平天囯特任偷雞不着,反折一把米退香晩米文化生活五鬥櫥五指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