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悼栗 ”。驚恐戰栗。《莊子·山木》:“危行側視,振動悼慄。”《漢書·王莽傳上》:“夙夜悼栗,常恐污辱聖朝。” 三國 魏 阮籍 《鸠賦》:“終飄搖以流離,傷弱子之悼栗。” 唐 韓愈 《上襄陽于相公書》:“窺巨海之驚瀾,莫不戰掉悼慄,眩惑而自失。”
“悼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如下:
“悼栗”主要指驚恐戰栗,形容因恐懼、緊張或敬畏而産生的身體顫抖。這一解釋得到《莊子》《漢書》等古籍用例的支持。
詞源解析
由“悼”(悲痛、恐懼)與“栗”(戰栗)組合而成,強調因極端情緒引發的生理反應。
古籍用例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悼念親友的悲痛”,這可能是對“悼”字單獨釋義的誤讀。從古籍文獻和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來看,“悼栗”并無此含義。
建議在古籍閱讀或學術研究中優先采用“驚恐戰栗”的釋義,并注意結合上下文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莊子》《漢書》等原始文獻。
《悼栗》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對栗子的悼念和哀悼。栗子是種植于亞洲和歐洲的一種食用堅果,悼栗則是對栗子的敬意和感慨。
《悼栗》由兩個部首組成:悼(心部)和栗(木部)。其中,悼的拆分部首為心,栗的拆分部首為木。悼栗的總筆畫數為16畫。
《悼栗》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常常将栗子視為一種美味和富有營養的食物,所以當有人去世時,親友們會用栗子來悼念和哀悼。因此,悼栗就成為了表達對逝者的思念和悲痛的詞語。
《悼栗》的繁體字為「悼栗」。
在古代,悼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總的來說,仍然是由悼(心部)和栗(木部)兩個字組成。
1. 他的離世讓我們倍感悼栗。
2. 家人們手捧栗子,悼栗思念着已經離去的親人。
悼栗可以通過搭配其他漢字來形成不同的詞語,例如:
悼念、悼亡、悼痛、栗子、栗脯等。
悼栗的近義詞包括:
悼念、悼亡、悼痛。
悼栗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