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悼栗 ”。驚恐戰栗。《莊子·山木》:“危行側視,振動悼慄。”《漢書·王莽傳上》:“夙夜悼栗,常恐污辱聖朝。” 三國 魏 阮籍 《鸠賦》:“終飄搖以流離,傷弱子之悼栗。” 唐 韓愈 《上襄陽于相公書》:“窺巨海之驚瀾,莫不戰掉悼慄,眩惑而自失。”
悼栗是古漢語中表示極度恐懼或悲傷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因驚恐或哀傷而戰栗發抖。以下從權威辭書與古籍用例角度分析其釋義及用法:
基本釋義
悼栗(dào lì)由“悼”與“栗”兩個語素并列構成:
二者結合後,強調因極端情緒引發的生理性顫抖,常見于古籍中描述心理與身體的雙重反應。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423頁);《王力古漢語字典》(第123頁)
近義辨析
與“戰栗”“震悚”等詞義近,但“悼栗”更側重由内心悲恸或深重恐懼引發的顫抖,情感色彩更強烈。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第89頁)
《莊子·山木》
“危行側視,振動悼栗。”
描述行走于險境時因恐懼而戰兢顫抖之态,印證其“因懼而栗”的用法。
來源:中華書局《莊子集釋》(卷七)
《後漢書·窦融傳》
“悼栗失據,不知所為。”
刻畫人物在突發危機下的驚慌失措,突顯心理崩潰導緻的肢體失控。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卷二十三)
該詞屬古漢語遺存詞彙,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僅見于文言研究或仿古文本。其構詞邏輯(心理情緒+生理反應)與“惶恐”“悲顫”等詞類似,反映了漢語以複合結構強化情感表達的典型特征。
來源:北京大學《古代漢語詞彙學導論》(第176頁)
“悼栗”是承載強烈情感的古語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悲懼交加而至戰栗”的核心語義。現代解讀應以權威辭書及經典文獻用例為據,避免脫離曆史語境的誤讀。
“悼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如下:
“悼栗”主要指驚恐戰栗,形容因恐懼、緊張或敬畏而産生的身體顫抖。這一解釋得到《莊子》《漢書》等古籍用例的支持。
詞源解析
由“悼”(悲痛、恐懼)與“栗”(戰栗)組合而成,強調因極端情緒引發的生理反應。
古籍用例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悼念親友的悲痛”,這可能是對“悼”字單獨釋義的誤讀。從古籍文獻和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來看,“悼栗”并無此含義。
建議在古籍閱讀或學術研究中優先采用“驚恐戰栗”的釋義,并注意結合上下文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莊子》《漢書》等原始文獻。
安圭拉島菴摩勒安順市貶流采生折割長江中上遊防護林出女德藩第二流丁産遏止飛軒封題憤時疾俗黼藻拱辰顧後桂罇黃表紙黃策子荒末婚嫁蹇驢監作交擱機檻旌德錦弢九死魂口陳雷硠鍊丹力征樓居茂遂美洲摸金校尉内除鳥強暖目盤術譬則迫拶诮惱棋燈褥單上鈎汕汕攝檢勝事攝意詩說水賊睟面盎背台燈殄絕王弓尾部微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