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吠犬的意思、吠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吠犬的解釋

(1).善于叫的狗。《荀子·王制》:“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然而中國得而畜使之。” 宋 蘇轼 《于潛令刁同年野翁亭》詩:“我來觀政問風謡,皆雲‘吠犬足生氂’。” 明 陶宗儀 《辍耕錄·善谏》:“餘按《北史·宋遊道傳》, 畢義雲 奏劾 遊道 , 楊遵彥 曰:‘譬之畜狗,本取其吠,今以數吠殺之,恐将來無復吠犬。’”

(2).喻供人差使者。《明史·王越傳》:“﹝ 王越 ﹞性故豪縱,嘗西行謁 秦王 ,王開筵奏妓。 越 語王:‘下官為王吠犬久矣,寧無以相酬者?’因盡乞其妓女以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吠犬是漢語中由"吠"和"犬"構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代發出叫聲的狗類動物。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吠"字本義為犬鳴,《說文解字》釋作"犬鳴也",而"犬"即現代漢語中狗的統稱。該詞在語義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三個主要維度:

從字源學角度考察,《廣韻·去聲·廢韻》明确記載"吠,犬聲",印證了該詞最初特指犬類發出的警示性叫聲。《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吠犬"定義為"會叫的狗",強調其區别于無聲犬種的發聲特征。

在語用層面,該詞常與"不咬人"形成固定搭配,如諺語"吠犬不咬人",用以比喻虛張聲勢的行為模式。這種用法可追溯至《後漢書·劉陶傳》"吠犬警夜"的典故,反映犬類通過叫聲履行警戒職責的生物特性。

文化語義延伸方面,"吠犬"在成語"吠非其主"中演變為喻指忠于職守的意象,《戰國策·齊策六》記載的"跖之狗吠堯"典故,正是這一引申義的典型例證。現代語言學研究表明,該詞在方言中仍保留"看家狗"的本義(《漢語方言大詞典》)。

從詞法結構分析,該複合詞屬偏正式構詞法,"吠"作為動詞性語素修飾"犬"這一中心語素,符合古漢語"動+名"的構詞規律。在聲韻學層面,"吠"屬唇音字,"犬"屬牙音字,二字連讀形成獨特的語音組合,這在中國古代韻書《集韻》中已有明确注音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吠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本義:善于叫的狗

指犬類中擅長通過吠叫示警或守衛的品種。這一用法在古籍中多次出現,例如:

二、引申義:供人差使者

古代常以動物喻人,此處借吠犬比喻聽命行事的仆從或下屬。典型例證如:


注: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多用于特定語境或文學表達。如需更詳盡的文獻例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挨打受氣阿戎北堂書鈔鷩鳥賓來如歸逼狹博辯裁剪春澤盜粜大盈庫調遣蠹國殘民餓殍番使反素根器歸明葷膻講手教士汲縣冢吉驗眷者亢奮狀态爛損樂書龍爪蔥梅籔明嫿謬容莫難骈殒颦笑堡聚撲摸潛聽七月流火山丹丹賞意哨笛深刺腧髓身外身世室拾踴衰妻説客肆睇肆閱素鱗粟秩帑僇桃源想渟洄題橋微乎其微萎苶五體投地響馬枭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