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回旋不前貌。 宋 蘇洵 《仲兄字文甫說》:“渟洄汪洋,滿而上浮者,是水也。” 清 曹寅 《南轅雜詩》之四:“欲識前 遼 古灰洞,一行培塿潦渟洄。”
“渟洄”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水流的狀态,以下為詳細解釋:
渟洄(拼音:tíng huí)指水回旋不前的樣貌,常用于描繪水流因受阻或地勢影響而停滞、盤旋的景象。例如:
兩字組合後,既包含水的停滞,又強調回旋的動态,形成一種矛盾而具張力的意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作品中的用例。
渟洄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意為水流激蕩、湧動。它形容水流湍急、翻騰,引申為形勢變幻、時局動蕩。
渟洄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為“水”和“穴”。
渟的拼音為tīng,總筆畫數為11,其中“水”部的筆畫數為4。
洄的拼音為huí,總筆畫數為9,其中“水”部的筆畫數為7,"幾"部的筆畫數為2。
渟洄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招隱士》:“世之奇偉、乃在于此。守橈,渟洄瀁漫,世複何尤。”這是唐代賈島所做的注:“守橈,守短船也。渟洄瀁漫,水漾洲渚,橫溢氣洞。”
在繁體字中,“渟”和“洄”的寫法并沒有顯著的變化。
古代漢字寫法中,關于渟洄的寫法較少變化。從最初的篆書到隸書、楷書,渟洄的形狀基本保持一緻。
1. 飑風渟洄,大海翻騰。
2. 社會變革下,各方勢力渟洄,局勢難料。
1. 渟漾:形容水面波光粼粼,反射着美麗的景色。
2. 洄遊:指魚類等遊泳逆流而上,産卵或順流而下,表達一種奮鬥追求的意願。
3. 激蕩:形容水勢猛烈激蕩,或形勢、思想等變動劇烈。
1. 翻騰:指水流劇烈激蕩、翻滾。
2. 洶湧:形容水勢兇猛湍急。
3. 波濤洶湧:形容波浪連綿起伏,水勢洶湧澎湃。
1. 平靜:形容水面或氣息沒有動蕩。
2. 甯靜:形容沒有動亂、沒有騷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