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歸明的意思、歸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歸明的解釋

(1).謂歸服聖明之主。 唐 白居易 《代忠亮<答吐蕃東道節度使論結都離等書>》:“北虜何為歸明,南蠻何為歸化?”《舊唐書·僖宗紀》:“賊将 李詳 下牙隊斬 華州 守将歸明。” 宋 葉適 《著作正字二劉公墓志銘》:“歸明人宜散處州縣,不當聚畿甸。”

(2). 宋 代稱西南少數民族首領到 宋 朝廷補官為“歸明”。 宋 趙昇 《朝野類要·入仕》:“歸明:謂元係西南蕃蠻 溪峒 ,久納土,出來本朝補官,或給田養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歸明"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歸附、投奔光明或正統的一方,特指歸順朝廷或中原王朝。該詞主要用于曆史語境,描述邊疆民族、地方勢力或叛亂者放棄原有立場,轉而效忠中央政權。其釋義及引證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歸順朝廷,投誠于中原王朝。常用于描述少數民族、地方割據勢力或叛亂者接受朝廷的統治和教化,成為王朝的臣民。其核心在于"明"代表正統、王化,"歸"表示主動投靠的行為。

來源參考:

二、引證與古籍出處 該詞在史書中頻繁出現,尤以宋、明兩代文獻為多:

  1. 《宋史》:大量記載邊疆部族首領"歸明"受封賞的史實。例如:"西南蕃龍氏來貢,诏加封爵,使歸明。"(《宋史·蠻夷傳》)。此處的"歸明"指西南少數民族首領接受宋朝封號,歸順朝廷。
  2. 《明實錄》:記載明朝處理邊疆事務時,常用"歸明人"指代歸順的蒙古、女真等部族成員。朝廷會安置土地、授予官職。
  3. 《資治通鑒》(及後世注疏):在記述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分裂時期時,也使用"歸明"描述地方勢力或将領投靠某一中央政權(如南朝、後周等)。

來源參考:

三、現代理解與延伸 在現代漢語中,"歸明"已非常用詞彙,主要出現在曆史研究、古籍閱讀或特定語境(如引用典故)中。其核心内涵可引申理解為:

來源參考:


"歸明"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古漢語詞彙,意指歸順朝廷或正統王朝,體現了古代中國"華夷之辨"和"大一統"的政治文化觀念。其使用多見于官方史書,記錄邊疆治理和民族融合的史實。

網絡擴展解釋

“歸明”是一個漢語曆史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歸服聖明之主
    指歸順或效忠于賢明的統治者,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外族或地方勢力對中央政權的臣服。例如,唐代白居易的《代忠亮答吐蕃東道節度使論結都離等書》提到“北虜何為歸明,南蠻何為歸化”,此處“歸明”即指北方部族歸附中原王朝。

  2. 宋代官職制度中的特定用法
    宋代将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首領到朝廷接受官職的行為稱為“歸明”。這類首領通常需向朝廷納土歸順,隨後可能被授予官職或獲得田産作為安置。


二、曆史背景與例證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較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研究或古籍解讀。例如提到“歸明”的造句,但實際為現代人名或地名,與古義無關。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朝野類要》《舊唐書》等古籍原文,或宋代職官制度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把持包彈保兒赤北朔标俊碧洞比肩疊迹波浪鼓餔麋哺乳動物側寒顫慄綢直川甽從祠殂逝典正殦雕遞襲偾軍改訂高卧東山冠裾觀音古辭龁吞環狗解了既而畸僻譏谀開天客侶顆鹽誇嫮伶牙俐齒龍津女律令煤核兒秘奧木劍南京臨時參議院南面王逆夷培土辟除樵煙青膚生死無貳審決詩風十金說得去特使體韻桶子花頭庶剠烏衣下垂篠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