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俸祿。古時以粟米支俸,故稱。 漢 劉向 《說苑·正谏》:“民有飢色,而馬有粟秩。”
“粟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粟秩指古代官員的俸祿,因當時俸祿常以粟米(即谷物)支付而得名。該詞由“粟”(谷物)和“秩”(俸祿、官職級别)組合而成,字面含義即“以谷物計量的俸祿”。
最早見于漢代劉向《說苑·正谏》:“民有飢色,而馬有粟秩。” 此句通過對比民衆饑餓與馬匹享有俸祿的粟米,諷刺當時社會分配不公的現象。
部分網絡解釋(如)将“粟秩”誤釋為“谷物豐收”,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建議以《說苑》《漢典》等典籍釋義為準。
粟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稻谷的秧苗。
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米”和“禾”,其中“米”是上面的部首,稱為“米部”,承擔的是形聲字旁的含義;“禾”是下面的部首,稱為“禾部”,承擔的是字義和詞義的含義。
拆解成筆畫的話,這個詞一共由9個筆畫組成。
“粟秩”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诂》中。它原本的意思是指稻谷的秧苗,表示未成熟的稻苗,後來逐漸引申為指未經發展完全的事物。
在繁體字中,粟秩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古代漢字在形狀和書寫方法上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金文(篆書)的記載,粟秩在古時的寫法為:粟(上半部分為方塊,下半部分有很多橫線)秩(中間有一個長橫,上面有兩個點)。
1. 田裡的粟秩都長得很茂盛。
2. 這株粟秩已經挺高了,很快就能收割了。
粟秩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形成多個詞語,比如:粟秧(即粟秩的同義詞,意為稻谷的秧苗)、粟米(指谷子等作物的顆粒)。具體組合詞語還有很多。
粟秩的近義詞有:秧苗、幼苗、幼稚等。
粟秩的反義詞有:成熟、長成、發展完全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