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使的意思、番使的詳細解釋
番使的解釋
舊稱少數民族或外國的使者。 宋 王安石 《白溝行》:“ 白溝河 邊番塞地,送迎番使年年事。”《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蠻書》:“次日閣門舍人,接得番使國書一道。”
詞語分解
- 番的解釋 番 ā 遍數,次,回:三番五次。 輪流更代:輪番。更(卬 )番。 稱外國的或外族的:番邦。番茄。番薯。 倍:産量翻了二番。 番 ā 〔番禺〕地名,在中國廣東省。 筆畫數:; 部首:田; 筆順編號:
- 使的解釋 使 ǐ 用:使用。使勁。使役。使力。使錢。 派,差譴:使喚。使命。使女。 讓,令,叫:迫使。 假若:假使。即使。 奉命辦事的人:使者。大使。公使。使館。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番使”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主要指古代對少數民族或外國使者的稱呼。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含義
“番”在古漢語中常指外族或外國(如“番邦”),而“使”即使者。因此,“番使”合指來自邊疆民族或他國的外交代表。
-
文獻例證
宋代王安石《白溝行》提到:“白溝河邊番塞地,送迎番使年年事”,描述北宋與遼國邊境的外交往來。明代小說《警世通言》中也有“番使國書”的記載,反映古代處理外交事務的情景。
-
使用特點
該詞帶有曆史語境色彩,常見于宋元明清文獻,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其近義詞包括“外使”“夷使”,反義詞則為“漢使”“中使”。
-
補充說明
“番”字多音,此處讀作“fān”;另讀“pān”時指廣東番禺或姓氏,與“番使”無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白溝行》全詩或《警世通言》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番使》這個詞是指古代中國負責與番邦(指中國周邊的外國,尤指少數民族地區)往來交流的使者。這個詞可以拆分為“番”和“使”兩個部分。
“番”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意為異域或外族。它在字形上有一種類似于“田”的形狀,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簡化的房屋形狀。
“使”是一個獨立的漢字,意為派遣或使命。它的字形由“人”和“示”組成,表示了一個人被派遣去執行某項任務的形象。
《番使》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由于少數民族地區與中原地區的文化差異,中國古代常常派遣官員去與這些地區進行交流,促進文化交流和邊境穩定。因此,“番使”一詞就出現了。
在繁體字中,“番使”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沒有任何區别。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和書寫方式有很多變化。雖然不能提供具體的古時候的寫法,但我們可以确定在古代的文獻和碑刻中都能找到關于“番使”的記錄。
一些常見的例句可以是:“古代中國派遣番使前往少數民族地區交流文化。”或者“作為國家的使者,番使承擔了重要的外交任務。”
與“番使”相關的詞組可以有“使節”、“使者”等。
近義詞可能包括“使團”或者“使館”,它們都表示派往外國的一組人或者機構。
反義詞不太常見,但可以理解為沒有派往外國的使者或者無派遣任務的人員。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歡迎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