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體投地的意思、五體投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體投地的解釋

[adulate;prostrate oneself before sb. in admiration] 指兩肘、兩膝和頭頂着地,佛教最恭敬的禮節,比喻敬佩到了極點

詳細解釋

(1).雙肘、雙膝及頭一起着地。原為古代 印度 表示虔敬的行禮方式,佛教沿用。《佛般泥洹經》卷下:“太子五體投地,稽首佛足。”《梁書·諸夷傳·中天竺國》:“今以此國羣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歸屬,五體投地,歸誠大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緻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五體投地……凡斯九等,極唯一拜。”

(2).泛稱跪拜。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胡四娘》:“ 大郎 五體投地,泣述所來。”

(3).比喻佩服到極點。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同徵友 萬柘坡 光泰 ,精于五七古。 程魚門 讀之,五體投地。”《老殘遊記》第十一回:“ 申子平 聽得五體投地佩服。” 魯迅 《而已集·新時代的放債法》:“因為他是天才而且革命家,許多女性都渴仰到五體投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體投地

漢語詞典釋義:

“五體投地”原為佛教禮儀術語,後引申為對人或事物極度欽佩、崇拜的敬語。其含義可從字面與引申義兩個層面解析:

  1. 字面本義(佛教禮儀)

    “五體”指雙膝、雙肘及額頭(一說為雙膝、雙手與頭頂)。佛教徒行最高敬禮時,需五體同時着地匍匐跪拜,稱為“頂禮”,以示對佛、法、僧三寶的至誠恭敬。此禮源于古印度,後隨佛教傳入中國。

    來源參考:

    《漢語大詞典》(第1卷):“五體,指兩膝、兩肘及頭頂。投地,謂俯伏于地。為佛教最敬之禮。”

  2. 引申義(極度敬服)

    後泛化用以形容對他人的才能、品德或成就心悅誠服,達到崇拜至極的程度。

    來源參考: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以吾之頂髻禮尊者之足,以己最尊之頭與彼最卑之足相接觸,表極度恭敬。”

  3. 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佛教文化中“謙卑”“虔誠”的核心精神,強調以身體至低姿态表達内心至高崇敬,後融入漢語語境,成為表達極緻欽佩的成語。

    來源參考: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形容佩服到了極點。”


權威性說明:

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佛學大辭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典籍,涵蓋佛教儀軌、語義演變及現代用法,确保考據嚴謹性與文化深度。

網絡擴展解釋

“五體投地”是漢語成語,其解釋可分為本義和引申義:

一、本義與起源

  1. 佛教禮節:原指古印度佛教最恭敬的行禮儀式,要求雙手、雙膝和頭部五處同時觸地,稱為“五體投地”。這一動作在佛教中被視為對三寶(佛、法、僧)的至高敬意。
  2. 文化背景:據《大唐西域記》記載,古印度緻敬儀式分九等,其中“五體投地”為最高等級。佛教沿用此禮,後傳入中國,成為表達虔誠的宗教禮儀。

二、現代引申義

  1. 比喻極度敬佩:現多用于形容對某人或某事的欽佩之情達到極點,如“佩服得五體投地”。
  2. 情感表達:近義詞包括“心悅誠服”“甘拜下風”,反義詞為“嗤之以鼻”。

三、相關文化延伸

示例用法

“黃道台這番說話,說得袁伯珍五體投地,欽佩莫名。”(清·《官場維新記》)

總結來看,“五體投地”既是具象的宗教禮儀,也是抽象的情感表達,兼具曆史文化與語言藝術的雙重價值。

别人正在浏覽...

拔難幫規不儀查詢成冠充寒揣情打筋鬥淡不濟第二産業頂尖,頂尖兒獨任制方臘起義蜚鴻豐顔覆案皓潔昊樞鴻露懷沙黃鯉黃頭女真絸眉嗟丘九盤積言克逮克容狂儁恇葸困寠狼外婆了然無聞亮弼兩髦靈鵲填河輪化梅花疊末至客囊檻旁搜博采畔換盆浴牆屋乾隆帝寝膳齊驅并驟肉嘟嘟柔明三湘沙戶樹栅聳肩曲背損辱拓邊巍煥文溆子邬壁武林香醪躧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