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騑辔的意思、騑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騑辔的解釋

指馬缰。《楚辭·九辯》:“擥騑轡而下節兮,聊逍遙以相佯。”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騑辔”是由“騑”和“辔”組成的複合詞,需從字義分解和文獻應用兩方面詳細解釋:

  1. 字義解析

    • 騑:形聲字,從馬、非聲。本義指古代馬車兩側的旁馬,與中間的“服馬”相對。引申可泛指馬匹,如《本草綱目》中特指三歲馬()。
    • 辔:指駕馭馬的缰繩,通過控制辔來調整馬的行進方向。
  2. 本義與引申

    • 騑辔的本義為旁馬的缰繩,如《洛神賦》中“攬騑辔以抗策”即描繪牽拉旁馬缰繩的動作()。
    • 在文學作品中常擴展為對車駕整體的控制意象,如王勃《滕王閣序》“俨骖騑于上路”通過骖騑排列展現車馬齊整的場景()。
  3. 象征意義 古代詩詞中,“騑辔”多用于表達行旅、駕馭或人生方向的隱喻,如缰繩的收放象征對命運的掌控,側面體現文人借物抒懷的修辭傳統。

總結來看,“騑辔”既是具體車馬部件的名稱,也是文學創作中具有豐富意象的文化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騑辔》的意思、拆分、來源、繁體、古時漢字寫法、例句 段落1:詞義和拆分

《騑辔》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意思是馬缰繩。按字形拆分,可以分為兩個部首:「騑」(騎部)和「辔」(辵部)。

段落2:詞源和來源

《騑辔》一詞最早可追溯至《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觀駿奮,騑辔揚。”據考古學家研究,騎兵在古代戰争中扮演重要角色,掌握好馬缰繩的控制能力尤為關鍵。因此,「騑辔」成為形容馬在高速奔跑時缰繩飛舞的動作。

段落3:繁體字形

《騑辔》在繁體中的寫法是「駏轡」(馬部和車部組合),其中「駏」表示卓越的駿馬,而「轡」表示馬勒(馬缰具體的部分)。

段落4:古時漢字寫法

在古代,有多種不同的漢字書寫方式,包括「韋」和「逮」。具體來說,字形中的「韋」部分指的是馬韌帶,象征着騎馬的意思;「逮」則凸顯了抓捕、控制的動作。

段落5:例句和相關詞彙

以下是關于「騑辔」的例句:

1. 他娴熟地握着騑辔,穩定地控制着駿馬的速度。

2. 他決定放開騑辔,讓馬自由奔跑。

相關詞彙:

組詞:馬勒、馬缰繩、缰繩

近義詞:鞍繩、馬缰、籠頭

反義詞:自由、奔馳、馳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