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顆的意思、麥顆的詳細解釋
麥顆的解釋
指茶芽。形似麥粒,故稱。 宋 沉括 《夢溪筆談·雜志一》:“茶芽,古人謂之雀舌、麥顆,言其至嫩也。”參見“ 麥粒 ”。
詞語分解
- 麥的解釋 麥 (麥) à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麥”、“大麥”、“燕麥”等多種,子實供磨面食用,亦可用來制糖或釀酒。通常專指“小麥”(通稱“麥子”):麥田。麥收。麥飯豆羹(指農家粗茶淡飯)。 姓。 筆
- 顆的解釋 顆 (顆) ē 小而圓的東西:顆粒。 量詞,指圓形或粒狀的東西:三顆珠子。 筆畫數:; 部首:頁;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麥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茶葉的嫩芽形态,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 核心釋義:指茶樹的嫩芽,因形狀細嫩纖小、類似麥粒而得名。這種茶葉在古代被視為高品質的象征,常與“雀舌”等詞彙并列使用,強調其鮮嫩程度。
二、文獻出處
- 五代《茶譜》:蜀州(今四川一帶)的“橫源雀舌、鳥嘴、麥顆”均是以嫩芽制作的茶品。
- 宋代《夢溪筆談》:沈括提到“茶芽,古人謂之雀舌、麥顆,言其至嫩也”,說明此詞在宋代已廣泛用于描述茶葉的嫩度。
- 《大觀茶論》:宋徽宗趙佶将“雀舌、谷粒”列為茶葉中的頂級品質,間接佐證了“麥顆”的珍貴性。
三、形态特征
- 麥顆茶的芽頭短小緊結,形似麥粒,屬于早春采摘的細嫩芽葉,常用于制作蒸青散茶。
- 與“雀舌”相比,“麥顆”更強調芽葉的顆粒感,而“雀舌”則突出芽尖的細長形态。
四、其他延伸
- 現代語境中,“麥顆”偶爾被引申為形容微小顆粒(如),但此用法較為邊緣,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果需要進一步查閱原始文獻或地域茶文化背景,可參考《茶譜》《夢溪筆談》等古籍,或四川地區的茶史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麥顆 - 含義與來源
“麥顆”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麥”和“顆”。它表示着麥粒的個體。麥顆可以用來形容麥子,也可以用來形容其他像麥子一樣的顆粒狀物體。
部首和筆畫
“麥顆”的部首是“麥”,它屬于植物部首。而整個字共有11個筆畫。
來源與繁體
“麥顆”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繁體中,它的寫法為“麥穎”。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麥顆的寫法是“麥”和“穗”的組合。這兩個字形象地表達了麥顆的形狀和特點。
例句
1. 田野裡金黃的麥顆搖曳在微風中。
2. 别小瞧這些小小的麥顆,它們凝聚着農民們的辛勤勞動。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麥田、麥谷、麥粒、麥子。
近義詞:麥粒、麥穗。
反義詞:米粒、米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