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菲葑的意思、菲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菲葑的解釋

菲和葑,兩種食用的植物。因其根部有時味苦,常被人丢棄。語本《詩·邶風·谷風》:“采葑采菲,無以下6*體。” 鄭玄 箋:“此二菜者,蔓菁與葍之類也。皆上下可食,然而其根有美時有惡時,采之者不可以根惡時并棄其葉。” 唐 白居易 《得乙與丁俱應拔萃》:“若棄以菲葑,失則自求諸己;儻中其正鵠,得亦不愧於人。” 梁啟超 《本館第一百冊祝辭并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曆》:“菲葑不棄,敝帚自珍。”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菲葑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菲葑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單字本義及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單字釋義

  1. 菲:《漢語大詞典》記載,“菲”本指一種蕪菁類植物,如《詩經·邶風》中“采葑采菲”即指采集蔓菁與蘿蔔。後衍生出“微薄”“淺陋”之意,如“菲禮”“菲材”。
  2. 葑:《說文解字》釋為“蔓菁”,即根莖類蔬菜,古代常作為普通食物。《廣韻》注其音為“方用切”,屬冬韻字。

二、複合詞義 “菲葑”合用最早見于《詩經》“采葑采菲,無以下體”,漢代鄭玄箋注:“此二菜者,蔓菁與葍之類也,皆上下可食,然而其根有美時、有惡時。”此處以菲、葑兩種根莖植物比喻事物需全面觀察,不可僅憑表象判斷。後世引申為“賤物”或“平凡事物”,如宋代朱熹《詩集傳》評注:“言采葑菲者,不可以其根之惡而棄其莖之美。”

該詞現代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強調辯證看待事物的價值。其生僻性導緻當代詞典收錄較少,但在《十三經注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典籍中可查證原始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菲葑”是一個源自古典文獻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詞義

“菲葑”指兩種可食用植物菲和葑(如蔓菁、葍類植物)。它們的根部有時味苦,常被人丢棄。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詩經·邶風·谷風》:“采葑采菲,無以下體。”鄭玄注疏提到:這兩種植物雖根部偶有苦味,但葉莖可食,不應因根部缺陷而全盤否定。唐代白居易《得乙與丁俱應拔萃》中也用“菲葑”比喻對人才的包容。

三、比喻意義

  1. 借物喻人:比喻事物或人不應因局部缺點被全盤否定,強調客觀評價。
  2. 象征微賤:在部分文獻中代指身份低微者,如“菲葑(比喻微賤之人)”。

四、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菲葑”,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引用典故的場景,強調辯證看待事物的哲理。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詩經》注疏及唐代詩文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貝錯不覩事布母補蓺摻撾尺二觸手可及從心大智若愚二連浩特市兒時發毛伏爾泰伏閤負要公約數酤酒畫戟黃葛峽隳頽獲鹵迦堅茶寒界滿介直蹐局誇衆酷苛量材録用領選龍興寺陋疾妙達密清秘文女兄袍服瞟眼匹手坡撇鉛錢阙佚懹懹人中獅子日光浴設醮沈着痛快室如懸磬食雁四司私系讨是尋非貼水推施頑奔亡可奈何纨绔子弟萬事不求人頑素威裕瑕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