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士設立道場祈福消災。 宋 曾敏行 《獨醒雜志》卷六:“ 王德升 名 崈 ,困躓場屋,遂入 玉笥山 ,依道士 潘與齡 ,獨居 白雲齋 十餘年。予聞其名久矣,因與諸子入山設醮。” 明 張萱 《疑耀·壇醮之始》:“ 趙與時 謂用道士設醮祈福延壽,則 漢 建安 二十四年 吳 将 呂蒙 病, 孫權 命道士於星辰下為請命,是設醮之法始於此。” 清 李漁 《奈何天·誤相》:“寺院門前鶴噪,知是捨財吉兆;若無信女燒香,定有善男設醮。”
“設醮”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宗教儀式及文獻用例三方面展開。
一、字義解析 “設”為動詞,指布置、安排,如《說文解字》釋“設,施陳也”。“醮”本指古代冠禮、婚禮中的斟酒儀式,《康熙字典》引《儀禮》注“酌而無酬酢曰醮”。道教興起後,“醮”演變為特指祭祀神靈的齋醮儀式,如《道藏》所載“醮者,祭之别名也”。
二、宗教儀式内涵 在道教體系中,“設醮”指設立壇場、供奉祭品以溝通神明的科儀。據《雲笈七籤》記載,完整的設醮流程包含設壇、上供、焚香、誦經等環節,旨在祈福禳災或超度亡靈。其形式可追溯至秦漢時期的祭祀傳統,至唐宋時期形成規範化儀軌。
三、文獻應用實例 該詞多見于宗教典籍與古典文學作品,如《紅樓夢》第十三回“停靈于會芳園中,另設醮于天香樓上”即描寫了賈府為秦可卿設醮超度的場景。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記載中元節“設醮于琳宮梵宇”,印證了該儀式在民俗活動中的實際應用。
(參考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道教大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紅樓夢校注本》)
“設醮”是一個道教相關的傳統儀式術語,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設醮(shè jiào)指道士設立道場,通過特定儀式祈福消災。該詞為動詞,核心含義是借助宗教儀式與神靈溝通,以達到禳災、祈福或延壽的目的。
起源
據明代張萱《疑耀》記載,設醮儀式始于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當時東吳将領呂蒙病重,孫權命道士在星辰下設壇為其祈福,成為最早的設醮實例。
典籍引用
設醮不僅是宗教活動,也融入文學創作。例如《喻世明言》中提及嘉靖皇帝因設醮被擾而震怒的情節,體現其社會影響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儀式細節或曆史演變,可參考《疑耀》《獨醒雜志》等文獻原文。
璧采别鶴離鸾補試城栅舛雜楚岡錘骨詞說寸利必得帶答不理蕩突得得等離子體嘀嘀咕咕谛認訛殽風塵表物風俗畫豐偉紛亂如麻副主高卬鬼打牆洪洞荒芒昏難剪紙片交橫綢缪誇娥氏詈駡例直亂性茅盾貓鼠同處煤炱面洽秘紀謀筮批毀牽綿牽役清籁奇巧塞翁馬上年申挺世年恕矜疏罔素奈甜點心同舉往行五潢巫婆香積寺飨射項墜羨語淅另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