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e scared;get gooseflesh]∶汗毛豎起來,喻指驚懼
那副兇惡的樣子讓人發毛
(2) [lose one’s temper] 〈方〉∶動怒
别惹他,這人要發毛
(1).害怕;驚慌。《兒女英雄傳》第七回:“説着,就回手摸身後那把刀。那婦人見這樣子便有些發毛。”《三俠五義》第四回:“剛才要寫,隻覺得手腕一動……上面寫的:‘淘氣,淘氣!該打,該打!’ 包興 心中有些發毛,急急在燈上燒了。” 杜鵬程 《年青的朋友》四:“他心裡發毛:‘怎麼搞的,一點風也沒有,為什麼小樹搖晃呢?莫不是要塌方!’”
(2).打顫,發抖。 茅盾 《手的故事》:“‘要找鋪保?’ 趙君 覺得面紅耳赤,聲音也發毛。” 田漢 《戰友》:“不但 小吳 害怕,連我的身上也怪發毛的。”
毛發。 漢 劉向 《說苑·善說》:“臣見鷦鷯巢於葦苕,著之髮毛建之,女工不能為也。”《百喻經·以梨打破頭喻》:“見我頭上無有髮毛,謂為是石。” 明 徐複祚 《紅梨記·三錯》:“但説着西園孽種,使我髮毛都悚。” 清 屈大均 《廣東新語·獸語·熊》:“人患髮毛黃者,以熊白一升塗之,伏床底,食頃即盡黑。”
“發毛”是一個漢語口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1. 基本釋義
2. 詳細解釋
近義詞與反義詞
例句參考
若需更多例句或方言用法,可查看、4、7的原始内容。
“發毛”是個俗語,通常用來形容人感到惱怒、焦躁或緊張不安的狀态。可以說是一種帶有輕度的情緒不穩定的表達方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發毛”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發”和“毛”。其中,“發”的部首是“發”(頭發),整個字共有五個筆畫;“毛”的部首是“毛”(毛發),整個字也有五個筆畫。
來源“發毛”這個俗語的來源并沒有确切的記載,但可以猜測它可能來自于人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些激動、緊張的情況,通過對比人們在緊張時的心理和一隻動物全身發毛的情景,來形容情緒的激動程度。
繁體“發毛”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髮毛」。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以将“發毛”這個俗語進行類似的引申。我們知道,“發”可以指頭發,也可以指“表達”或“放射”等含義,而“毛”除了指毛發之外,還可以指纖細、稀疏等。因此,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可能還存在其他形式的描寫,用以表達情緒的緊張和激動。
例句1. 我最近工作壓力很大,每天都覺得發毛。
2. 他聽到這個壞消息後,一下子就發毛了。
組詞和“發毛”相關的組詞有:“發怒”、“毛躁”、“緊張”等。
近義詞和“發毛”近義的詞有:“生氣”、“惱怒”、“煩躁”等。
反義詞和“發毛”反義的詞有:“平靜”、“冷靜”、“鎮定”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