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兵器名。因有彩飾,故稱。 唐 王維 《燕支行》:“畫戟彫戈白日寒,連旗大旆黃塵沒。” 宋 張孝祥 《蝶戀花·送劉恭父》詞:“畫戟斿閑刀入鞘。安石榴花,影落紅欄小。”《花月痕》第五四回:“一枝畫戟,東馳西突,所向披靡。”
(2).舊時常作為儀飾之用。 唐 韋應物 《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詩:“兵衛森畫戟,宴寝凝清香。” 宋 蘇轼 《次韻韶守狄大夫見贈》之二:“森森畫戟擁朱輪,坐詠 梁公 覺有神。” 清 陳沂震 《試院即事》詩:“畫戟森嚴晝漏遲,凝香燕寝日斜時。”
“畫戟”是古代一種兼具實戰與儀仗功能的兵器,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定義
畫戟屬于冷兵器,戟杆一端裝有金屬槍尖,側面通過兩枚小枝連接月牙形利刃,可刺可砍。因戟身常裝飾彩繪或雕刻圖案,故稱“畫戟”。
結構與功能
典型代表為“方天畫戟”,其名稱帶有誇張色彩,寓意“可與上天相比”,凸顯使用者身份不凡。結構上融合槍的直刺與刀的劈砍功能,適合步兵和騎兵作戰。
曆史用途
文學象征
在《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中,畫戟常與名将關聯,如呂布持方天畫戟突顯勇猛形象。蘇轼詩句“森森畫戟擁朱輪”則借其儀仗功能烘托官員威儀。
别名與演變
部分文獻稱其為“方天戟”,因裝飾華麗且功能多樣,逐漸從實戰武器演變為禮儀陳設品。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了兵器結構、曆史記載及文學引用,完整内容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畫戟”一詞,指的是用繪畫的形式來表現戟這種武器。戟,即長柄帶有尖刺的兵器,常用于古代戰争中,有時也作為軍事指揮的标志。而“畫戟”就是通過繪畫将戟的形象表現出來。
“畫戟”的拆分部首是“丷”和“戈”,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
“畫戟”一詞的來源可能與古代軍事演練和軍事教育有關。在古代,戟常被用作軍事訓練與實戰中的武器,可能有人試圖通過繪畫的方式來記錄和傳承這些軍事技能。
“畫戟”的繁體字為「畫戟」。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常有變化,包括“畫戟”的字形。據考證,古時的字形可能有些不同,但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我們目前難以完全還原。
1. 他在紙上畫了一柄精細的畫戟。
2. 這幅畫戟展示了古代戰争的勇猛場面。
畫戟可以與其他詞組成新的詞語,例如:
1. 畫槍:用繪畫表現槍支的形象。
2. 畫劍:用繪畫表達劍的形态。
3. 畫弓:用繪畫來呈現弓的形狀。
與“畫戟”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描繪武器:用繪畫、描寫等手法表現武器。
2. 繪制兵器:通過繪畫來制作、繪制兵器的形象。
與“畫戟”意思相反的詞語是:
1. 實戰:真正的戰鬥或軍事行動。
2. 現實兵器:真實存在或被使用的兵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