悱憤的意思、悱憤的詳細解釋
悱憤的解釋
(1).憂思郁結。 晉 成公綏 《嘯賦》:“舒蓄思之悱憤,奮久結之纏緜。”
(2).指思慮郁結,渴求啟發。 晉 葛洪 《<抱樸子内篇>序》:“今為此書,粗舉長生之理,其至妙者不得宣之於翰墨。蓋粗言較略,以示一隅。冀悱憤之徒,省之可以思過半矣。”
詞語分解
- 悱的解釋 悱 ě 想說可是不能夠恰當地說出來:悱憤(憂思蓄積)。悱恻。不悱不發。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憤的解釋 憤 (憤) è 因不滿而忿怒或怨恨:氣憤。憤悱(郁悶)。憤慨。憤怒。憤然。悲憤。激憤。憤恚。公憤。義憤填膺。憤世嫉俗。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悱憤”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從構成它的兩個單字“悱”與“憤”的本義及結合後的引申義來理解。在現代漢語中,它屬于較為書面化且略顯古雅的詞彙,多用于形容一種特定的心理或情感狀态。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一、單字釋義
- 悱 (fěi):
- 本義:指心中有所感觸或想法,想說卻說不出來、難以表達的狀态。
- 詞典依據:源自《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朱熹集注:“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意指口中想說卻難以恰當表述的樣子。
- 核心特征:強調表達上的阻塞、欲言又止的糾結感。
-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Z].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1993. (可查詢線上版如 www.hanyudacidian.cn)
- 憤 (fèn):
- 本義:指因不滿、不平或激動而情緒郁結于心,蓄積待發。
- 詞典依據:《說文解字》:“憤,懑也。”意指煩悶、郁結。《國語·周語下》:“憤,盈也。”韋昭注:“憤,積也。”強調情緒的積聚。
- 核心特征:強調内心的激動、不滿、郁結和蓄勢待發的能量。
- 來源參考:許慎. 《說文解字》[M]. (可參考中華書局影印本或線上資源如 www.shuowen.org)
二、複合詞“悱憤”釋義
将“悱”與“憤”結合,“悱憤”一詞的含義并非兩字的簡單相加,而是融合了二者的核心特征,形成一種更複雜、更深沉的情感狀态:
- 核心含義:形容内心充滿強烈的思想、情感或不平(憤),急切地想要表達、抒發或有所行動,卻又因種種原因(如找不到合適的言辭、時機未到、環境限制等)而無法順暢、充分地表達出來(悱),從而形成一種郁積于心、激蕩難平、欲發未發的狀态。
- 情感特征:包含了郁結、激動、急切、壓抑、渴望表達、苦悶等多種交織的情緒。它是一種積蓄力量、亟待突破的心理臨界點。
- 使用場景:常用于描述文人志士對時局、社會或個人遭遇的深沉感慨;或指藝術家、思想家在創作靈感湧現卻尚未找到完美表達形式時的内心狀态;也適用于形容個人因巨大冤屈或強烈願望受阻而産生的複雜心境。
三、經典用例佐證
“悱憤”的意境最經典的體現即《論語·述而》中孔子提出的教育原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此處引用《論語》原文,作為理解“悱”與“憤”關系及“悱憤”狀态的最佳語境)。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對此的注解清晰地闡釋了“憤”與“悱”的狀态:“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朱熹的注解是理解“悱憤”内涵的重要權威依據)。這生動地描繪了學習者處于“悱憤”狀态時的心理特征——内心苦苦思索以求通達(憤),口中醞釀言辭卻難以道出(悱)。
四、近義詞辨析
- 憤懑 (fèn mèn):更側重于因氣憤、不平而産生的煩悶、抑郁情緒,不一定包含強烈的表達欲或表達受阻感。
- 郁結 (yù jié):強調憂愁、憤恨等情緒積聚不散,範圍較廣,不一定有“悱”的欲言難言特征。
- 激憤 (jī fèn):強調激動和憤怒,情緒外露且強烈,行動性更強,缺少“悱”的壓抑與阻滞感。
- 悱恻 (fěi cè):常與“纏綿”連用(纏綿悱恻),形容内心悲苦、哀傷的情感萦繞糾結、難以排遣,側重哀婉之情而非“憤”的激動不平。
“悱憤”一詞,源自經典,融合了“欲言難言”(悱)與“郁積待發”(憤)的雙重意蘊,精準地刻畫了一種内心激蕩澎湃、情感思想充盈卻遭遇表達阻滞的複雜而深沉的心理狀态。它既是古人教育智慧的體現(如“不悱不發”),也是描述文人志士或個體面對困境時内心世界的精妙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悱憤”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fěi fèn,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核心釋義
-
憂思郁結
指内心因思慮過重而郁積難抒的狀态。例如晉代成公綏《嘯賦》中提到的“舒蓄思之悱憤”,即通過長嘯來抒發内心郁結的憂思。
-
渴求啟發
強調因思考受阻而迫切希望得到點撥或啟發。如晉代葛洪在《抱樸子内篇》序中寫道,希望通過著書“示一隅”,讓“悱憤之徒”有所領悟。
二、擴展理解
- 心有所動而未發
部分釋義補充“心有所激動而未發”,形容情緒或思考處于醞釀階段、尚未表達的狀态(參考)。
三、使用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學或哲學文本,描述深沉的情感或思辨狀态,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例如:
- 文學作品:借自然意象(如長嘯、山水)隱喻悱憤之情。
- 哲學論述:表達對真理探索的迫切感。
若有進一步例句或文獻需求,可參考《嘯賦》《抱樸子》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百骸六藏白衫兒罷去不在話下部執殘晖钗鑷長徽茶神癡牀的正得志厎柱多樣化燔溺發曙浮冒傅說霖剛豪戆眼子庚申帝谷芨毫洋賀刺紅包烘托晦密降真界境廑注開鎖豬瞰亡往拜癞夫連環字聯誼龍蟠虎繞龍羊癃腫螺蛳殼裡做道場民産民間藝術諾爾判命千石器遇齊雲樓勸職人材人迹石枰獸挺束棄松竹梅碳化矽探真惕汗位版未元穩打穩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