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惶恐而汗出。 唐 沉亞之 《與福州使主徐中丞第一書》:“伏維俯賜終筆,書辭再陳,無任惕汗,謹再拜。”
“惕汗”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使用場景
三、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沈亞之的《與福州使主徐中丞第一書》,原文為“無任惕汗,謹再拜”,表達惶恐不安的情緒。
四、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或曆史用法,可查閱《漢語辭海》或《漢典》等工具書(來源:)。
《惕汗》是指因害怕、緊張或驚奇而流下的汗水,預示着人們處于一種警覺、戒備的狀态。
《惕汗》是由“心”、“水”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2畫。
《惕汗》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形容心神緊張、恐懼不安而流出的汗水,後來逐漸演變為表示警覺、戒備的狀态。
《惕汗》的繁體字為「慾汗」。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惕汗》的古字形狀可能與現代稍有出入,但基本結構保持一緻。
1. 見到老虎,他吓得渾身惕汗。
2. 面對重要考試,他緊張得額頭上冒出惕汗。
1. 惕然:形容因驚訝、緊張而警覺、戒備。
2. 惕白:形容驚慌、害怕而臉色蒼白。
3. 惕勵:勸勉、鼓勵他人保持警惕。
警覺、戒備、恐懼、慌張、緊張。
放松、寬心、從容、安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