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悱愤的意思、悱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悱愤的解释

(1).忧思郁结。 晋 成公绥 《啸赋》:“舒蓄思之悱愤,奋久结之缠緜。”

(2).指思虑郁结,渴求启发。 晋 葛洪 《<抱朴子内篇>序》:“今为此书,粗举长生之理,其至妙者不得宣之於翰墨。盖粗言较略,以示一隅。冀悱愤之徒,省之可以思过半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悱愤”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需从构成它的两个单字“悱”与“愤”的本义及结合后的引申义来理解。在现代汉语中,它属于较为书面化且略显古雅的词汇,多用于形容一种特定的心理或情感状态。以下是基于汉语词典角度的详细解释:


一、单字释义

  1. 悱 (fěi):
    • 本义:指心中有所感触或想法,想说却说不出来、难以表达的状态。
    • 词典依据:源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集注:“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意指口中想说却难以恰当表述的样子。
    • 核心特征:强调表达上的阻塞、欲言又止的纠结感。
    •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Z].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1993. (可查询在线版如 www.hanyudacidian.cn)
  2. 愤 (fèn):
    • 本义:指因不满、不平或激动而情绪郁结于心,蓄积待发。
    • 词典依据:《说文解字》:“愤,懑也。”意指烦闷、郁结。《国语·周语下》:“愤,盈也。”韦昭注:“愤,积也。”强调情绪的积聚。
    • 核心特征:强调内心的激动、不满、郁结和蓄势待发的能量。
    • 来源参考:许慎. 《说文解字》[M]. (可参考中华书局影印本或在线资源如 www.shuowen.org)

二、复合词“悱愤”释义 将“悱”与“愤”结合,“悱愤”一词的含义并非两字的简单相加,而是融合了二者的核心特征,形成一种更复杂、更深沉的情感状态:

三、经典用例佐证 “悱愤”的意境最经典的体现即《论语·述而》中孔子提出的教育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此处引用《论语》原文,作为理解“悱”与“愤”关系及“悱愤”状态的最佳语境)。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此的注解清晰地阐释了“愤”与“悱”的状态:“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朱熹的注解是理解“悱愤”内涵的重要权威依据)。这生动地描绘了学习者处于“悱愤”状态时的心理特征——内心苦苦思索以求通达(愤),口中酝酿言辞却难以道出(悱)。

四、近义词辨析

“悱愤”一词,源自经典,融合了“欲言难言”(悱)与“郁积待发”(愤)的双重意蕴,精准地刻画了一种内心激荡澎湃、情感思想充盈却遭遇表达阻滞的复杂而深沉的心理状态。它既是古人教育智慧的体现(如“不悱不发”),也是描述文人志士或个体面对困境时内心世界的精妙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悱愤”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读音为fěi fèn,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核心释义

  1. 忧思郁结
    指内心因思虑过重而郁积难抒的状态。例如晋代成公绥《啸赋》中提到的“舒蓄思之悱愤”,即通过长啸来抒发内心郁结的忧思。

  2. 渴求启发
    强调因思考受阻而迫切希望得到点拨或启发。如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序中写道,希望通过著书“示一隅”,让“悱愤之徒”有所领悟。


二、扩展理解


三、使用与语境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学或哲学文本,描述深沉的情感或思辨状态,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例如:

若有进一步例句或文献需求,可参考《啸赋》《抱朴子》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骜主百花生日百灵鸟剥露编订别有肺肠饼拓播鼗鼓谗訴称数弛禁爨桂炊玉翠菅大锣大鼓點金無術锷锷法律关系反哺之情仿照废然而反讽采蜂旗革面洗心光音王还田衡命花郎黄貂弧弦蹇辞匠郢奸伪疾风甚雨儆惧金钱花僦费流动资本辘辘远听骂诅媒諓濛涌面人儿明举明唐闹剧披玩齐刃扰绥柔忍三组势力圈时宜天至透额罗头晕眼花微忱详考娴丽消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