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令征收或征求。 汉 贾谊 《新书·壹通》:“调均发徵,又且必同。”《史记·货殖列传序》:“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发徵期会哉?” 司马贞 索隐:“徵者,求也。”
||见“ 髮癥 ”。
发徵是古代乐律学中的专业术语,由“发”与“徵”(zhǐ)二字复合而成,需结合音乐理论与文化背景释义:
字义分解
合义:“发徵”指触发徵音,或指乐律中徵音的起始与调谐过程。
乐律学含义
在十二律吕体系中,“发徵”特指调律时以徵音为基准确定音高。如《梦溪笔谈·乐律》云:“调弦必先发徵声,以定诸音之准”,强调徵音作为基准音的核心地位。
徵音对应五行之火,《吕氏春秋·音律》载:“徵音属火,主礼,通于心”,体现古代“以乐配德”的哲学观。
《乐记·乐本篇》提出:“徵为事,其声哀以厉”,说明徵音的情感表达特征,“发徵”亦暗含音乐引发特定情绪的功能。
在当代汉语中,“发徵”仅存于古乐研究或文献解读,如《中国音乐词典》定义为:“古代调律术语,指确定徵音音高的过程”。日常语境已罕用,需结合具体文本理解。
参考资料原文链接:
“发徵”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含义及解释如下:
“发徵”指发令征收或征求,常见于古代政令或文献中。其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可参考《史记》《新书》等文献。
阿滥辨对艑郎丙明驳运惨棘蚕事俦列出圈儿初世翠柏蹙折黨邪陷正蹈足大盆地地区差价发日烽堠福海妇孺富说甘丰光宣龟孙刿心鉥目过抱还降毫不在乎化穆瀖泋加急进见矜满机女逵陌凉饼论辩风生律历茅堂妙舌女大须嫁瓯粤翲忽啓四体啓土弃唾起早挂晚绳榘世上书院台盏烫发天宜听便黠慧相地家显考先马走消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