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珍藏而未為人知者。 漢 王充 《論衡·定賢》:“以通覽古今祕隱傳記無所不記為賢乎?”
(2).隱密。《舊唐書·封倫傳》:“時 高祖 将行廢立,猶豫未決,謀之於 倫 , 倫 固諫而止。然所為祕隱,時人莫知。”
“秘隱”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珍藏而未為人知的事物
指被秘密收藏或未被公開的珍貴事物。例如,漢代王充在《論衡·定賢》中提到“通覽古今祕隱傳記”,這裡的“秘隱”強調未被廣泛知曉的文獻或記載。
隱密、不顯露
描述行為或事物的隱蔽性。如《舊唐書·封倫傳》記載唐高祖欲行廢立之事時,封倫的谏言“所為祕隱,時人莫知”,即指其行動隱秘,未被他人察覺。
“秘隱”多用于書面或曆史語境,既可指具體事物的珍藏狀态,也可形容抽象行為的隱蔽性。需注意與“隱秘”的細微差異:“秘隱”更側重“未被揭示”,而“隱秘”更強調“不顯露”。具體使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秘隱(mì yǐn)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的部首是禾和隹,它的總筆畫數是10。作為一個詞語,秘隱的含義是指隱藏、保密或不讓人知道的事物。
秘隱這個詞語在《說文解字》中有記錄,它是由禾部表示與農業相關的意思,隹部表示禽鳥。合在一起形成了秘隱這個詞彙,意為藏匿、隱藏。
秘隱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秘隱。
在古代,秘隱的寫法有所變化。秘的古體字是祕,它是由礻和必組成,隱的古體字是隱,它是由阝和面組成。
1. 他對自己的過去保持着秘隱,沒有向任何人透露過。
2. 這份文件必須保密,絕對不能洩漏秘隱。
組詞:秘密、隱私、隱藏、保密、神秘。
近義詞:隱蔽、私密、暗藏、蒙昧。
反義詞:公開、顯露、透露、公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