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佚的意思、蕩佚的詳細解釋
蕩佚的解釋
放縱;不受約束。《後漢書·馮衍傳下》:“常務道德之實,而不求當世之名,闊略杪小之禮,蕩佚人閒之事。” 李賢 注:“放蕩縱逸,不拘恒俗也。” 清 侯方域 《豫省試策二》:“聖人之治天下也,未嘗不可以蕩佚簡易者為之。” 陶曾佑 《論文學之勢力及其關系》:“用之於不善,實足以滅國絶種,伏億萬裡之病根,而蕩佚意志,錮蔽見聞……又其微焉者也。”
詞語分解
- 蕩的解釋 蕩 (蕩) à 清除,弄光:蕩平。掃蕩。蕩除。傾家蕩産。 洗滌:洗蕩。滌蕩。蕩口(漱口)。 搖動:搖蕩。蕩漾。蕩槳。 行為不檢,不受約束:蕩逸。放蕩。浪蕩。蕩子。 * 。狂蕩。蕩檢逾閑。 四處走動:遊蕩
- 佚的解釋 佚 ì 同“逸”②③。 放蕩:淫佚。佚遊。 美:佚女。 姓。 佚 é 古同“疊”,輪流,更替。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蕩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放縱不羁、不受約束,通常用來形容人或行為突破常規、不拘于禮法。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基本定義:指行為或性格上的放縱、不受世俗禮法約束,帶有自由散漫或逸出常态的意味。
- 引申内涵:既可指思想上的超脫(如文人追求精神自由),也可含貶義,表示對規則的無視(如過度縱欲)。
2.出處與例證
- 古籍記載:最早見于《後漢書·馮衍傳下》:“闊略杪小之禮,蕩佚人間之事。”李賢注:“放蕩縱逸,不拘恒俗也。”。
- 後世引用:清代侯方域《豫省試策二》中,以“蕩佚簡易”形容聖人治世的方式,強調不拘泥繁文缛節。
3.使用場景
- 文學領域:多用于描述文人雅士的灑脫不羁,如陶曾佑評價文學時提到的“蕩佚意志”。
- 日常語境:現代多用于批評缺乏自律的行為,例如“生活蕩佚”“言行蕩佚”。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後漢書》《豫省試策二》等典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蕩佚》是一個具有豐富含義的詞彙,它可以被分為兩個部分:「蕩」和「佚」。其中,「蕩」是一個拆分部首和筆畫的漢字,它的部首是「艹」,總共有8個筆畫。而「佚」則由部首「亻」和「奕」組成,「亻」是關鍵的部首,「奕」則有4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時候的寫法中,「蕩」是由四個相連的「曰」字組成,形狀類似于一個橋字。而「佚」則是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是現在的「亻」,下部是由兩個「木」字相互交疊而成。
使用繁體字寫作時,「蕩佚」的形狀保持不變,隻是筆畫稍有不同。在繁體中,「蕩」仍然由「曰」字組成,但下部的「木」字變為了「朩」字。而「佚」則隻有上部的「亻」為繁體保留不變,下部的「木」則變成了「⺸」字。
這個詞在古代常被用于描述人心或世間事物的流轉、起伏變化等情況。比如,可以用「蕩佚不居」來形容人心不定或事物變化多端的情況。
與「蕩佚」相關的組詞有很多,比如「蕩漾」、「佚名」、「蕩然無存」等。它們都帶有「蕩佚」的意味,描繪了不同的情境和形态。
與「蕩佚」近義的詞彙包括「搖曳」、「波動」、「起伏」等。它們都強調了事物或情況的不穩定性和變動性。
相反地,「穩定」、「固定」、「不變」可以被視為與「蕩佚」相對的反義詞。
總的來說,「蕩佚」這個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及其意義都體現了一種變動和流轉的特性,它可以被用來描述人們心靈的起伏、事物的變化以及世間百态中的不确定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