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怠惰廢業。《周禮·夏官·大司馬》“進賢興功” 唐 賈公彥 疏:“起其勸善樂業之心,使不惰廢。”
“惰廢”是一個漢語詞彙,綜合搜索結果中的權威解釋,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指怠惰廢業,即因懶惰而荒廢正業或停止進取。該詞由“惰”(懶惰)和“廢”(荒廢、廢棄)兩個語素構成,強調因懈怠導緻事業、學業或行為的荒廢。
該詞屬于書面語,日常口語中更常用“荒廢”“懈怠”等表達。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漢語用法,可參考《周禮》相關注釋。
惰廢是指人在行為上懶散,不願主動努力,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和責任心的狀态。這種狀态表現為對工作、學習等任務的敷衍塞責,缺乏堅持和毅力,容易半途而廢。
惰廢的部首是忄,拆分後的筆畫為12畫。
惰廢是由“惰”和“廢”兩個字組成的。惰的本義是懶惰,廢的本義是廢棄。将兩字結合起來,形成了指人在行為上懶散的意思。
繁體字“惰廢”是對簡體字“惰廢”的書寫方式的一種變體,主要在台灣、香港等地使用。
在古時候,漢字“惰廢”的寫法和現代略有差别,具體差别如下:
惰:在古代寫法中,“惰”的上方有“心”字,表示心境懶散。
廢:在古代寫法中,“廢”的下方有“二小人”字,表示丢掉責任。
1. 他整天拖拖拉拉,從來沒有完成過一件事,真是個惰廢。
2. 懶散的工作态度使他漸漸變得惰廢了。
1. 惰性:指人們懶散、不願意努力的傾向。
2. 廢物:指沒有任何價值的東西或人。
3. 廢寝忘食:形容非常專心緻志,忘記了睡眠和進食。
懈怠、懶散、慵懶
積極、努力、勤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