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選·張衡〈西京賦〉》:“昔者大帝説 秦繆公 而覲之,饗以鈞天廣樂。帝有醉焉,乃為金策錫用此土而翦諸鶉首。” 李善 注引 虞喜 《志林》曰:“喭曰:‘天帝醉 秦 暴,金誤隕石墜。’”後因以“天醉”比喻世事混亂。 陳衍 《張廣雅召來鄂》詩:“一卧忽驚天醉甚,萬牛欲挽陸沉艱。”
(2).謂不飲酒卻兀然無知。 清 劉光第 《美酒行》:“嗟餘不舉酒,天醉形能忘。”
“天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源自《文選·張衡〈西京賦〉》中的典故:天帝因醉酒而将土地賜予秦缪公,導緻後來秦朝的暴政和混亂。李善注引虞喜《志林》提到“天帝醉秦暴,金誤隕石墜”,後人借此諷刺時局動蕩或政治昏聩。
例句:陳衍《張廣雅召來鄂》詩:“一卧忽驚天醉甚,萬牛欲挽陸沉艱。”
清代劉光第在《美酒行》中寫道:“嗟餘不舉酒,天醉形能忘”,此處“天醉”指未飲酒卻達到超脫物外的精神狀态,帶有哲學意味。
建議參考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或古籍原文以進一步辨析。
《天醉》是一個漢語詞語,它源自古代文學作品,意為“天空陶醉于美麗的景色或音樂”。通常用來形容自然景色或音樂美妙動人,使人感到心曠神怡、陶醉其中。
根據《康熙字典》,《天醉》的部首是「一」,總共由6個筆畫構成。
《天醉》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文學作品中,例如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憶》:“天醉無情水有情。”後來逐漸成為文人墨客經常使用的典故,用以描繪自然景色或音樂的美妙與令人陶醉。
《天醉》的繁體字為「天醉」,沒有其他特殊變化。
在古代,寫作《天醉》的方式略有不同。根據古代篆書、隸書等字體的演變,書寫《天醉》時會有一些細微的差别,如字形上的變化。
1. 這幅畫展現出大自然的天醉之美,令人神往。
2. 音樂會上,琴聲古樸悠揚,觀衆完全陶醉在天醉的旋律中。
1.天醉風清:形容美好的天氣和清新的風景。
2.天下大醉:形容人們沉迷于某種狂喜或瘋狂的境地。
3.陶醉:形容人沉浸于美好事物中,忘卻煩惱或憂慮。
1.天籁:指自然界中美妙悅耳的聲音。
2.天然:指自然界天生的,沒有經過人工加工的狀态。
3.天賜:形容某種美好事物似乎來自天意。
1.苦不堪言:形容極端不滿或痛苦的狀态。
2.幽暗:形容光線不足或缺乏明亮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