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廢棄,敗壞。《舊唐書·德宗紀上》:“ 惟嶽 隳墜父業,蔑棄國恩,縗絰之中,擅掌戎務。” 明 張居正 《遵谕自陳不職疏》:“一有不稱,則化機為之壅窒,庶事為之隳墜,其為害豈特一肢之病而已哉?”
隹墜(huī zhuì)是一個文言色彩濃厚的複合動詞,由“隳”與“墜”兩個語素構成,核心含義指毀壞、墜落、衰敗或喪失。其具體釋義及用法如下:
“隳” (huī)
本義為毀壞、坍塌。《說文解字》釋為“敗城阜曰隳”,即摧毀城牆土山。引申為廢棄、破壞,如《過秦論》中“隳名城”即指毀壞堅固城池。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108頁)。
“墜” (zhuì)
本義為從高處落下。《說文解字》稱“墜,落也”。引申為喪失、衰亡,如《國語》中“社稷無隕,多矣”的“隕”通“墜”,表國家不滅亡已是萬幸。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2版,第1956頁)。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引用《漢語大詞典》例):
“隳軍實而長寇仇”,此處“隳”指毀棄戰果,引申為自我毀滅。
來源:《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
柳宗元《答問》(引用《柳河東集》):
“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後人多以“形龐聲宏而卒隳墜”總結此寓言,喻指虛有其表終緻敗亡。
來源:《柳宗元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卷十六)。
現代漢語中“隳墜”極少單獨使用,多見于學術論著、曆史文獻解讀或文學創作中,用以表達:
隳墜(huī zhuì)
釋義:毀壞墜落;衰敗喪失。
引證:
- 《漢語大詞典》:“隳,毀也;墜,落也。隳墜猶言毀落。”
- 《辭源》(修訂本):“隳墜:毀壞,衰敗。如‘功業隳墜’。”
來源: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 《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
“隳墜”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uī zhuì(),其核心含義指事物的摧毀、崩壞或廢棄。以下是詳細解析:
兩字組合後,強調因外力破壞導緻事物徹底瓦解(網頁)。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用例或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查字典網站(網頁)。
半合兒班直币儀豺虎産植逞蠻點除钿粟都老爺鬥陣飜譯風生爐俯矜過量罕物胡簋胡作非為監鑄叽裡咕噜敬贈酒舠舊營生極重不反肯道敂關曠古未有躝跞冷水浴亮丑遼緩綸章綠葉成陰芒草梅額摩天樓農場啪嚓賠樁琵琶襟遷職跷躍凄靜青髻傾談遒躁熱臉日烏散煥掃聽繩床疏族挺生體肅銅頭鐵臂外傷握椒五鳳無如縣學希留乎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