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負冰的意思、負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負冰的解釋

水底魚蟲遊近冰面,以示天氣回暖,百蟲解蟄。《大戴禮記·夏小正》:“魚陟負冰。陟,升也。負冰雲者,言解蟄也。” 顧鳳藻 集解:“案 孔穎達 雲,魚當寒威之時,伏於水下,逐其溫煖,至正月陽氣既上,魚遊於上水,近於冰,若負然。” 宋 司馬光 《春帖子詞·皇帝閣》:“候鴈來歸北,寒魚陟負冰。” 清 魏源 《揚州絜園閑詠》之九:“立雪鶴深睡,負冰魚聚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負冰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季節特征與文化意象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古籍及自然現象三個維度解析。

一、字源本義 "負"為會意字,甲骨文象人背負貝币之形,本義指用背部承載物體,《說文解字》釋為"恃也,從人守貝,有所恃也"。"冰"在《廣韻》中記作"水堅也",特指低溫凝結的水體。二字組合形成"背負冰塊"的直觀意象。

二、古籍釋義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月令》:"孟春之月,魚上冰",漢代鄭玄注曰"魚當寒盛之時,伏於水下,逐其溫煖。至正月陽氣既上,稍遊向上,負冰而出"。此處特指冬季魚類在冰層下活動的自然現象,後引申為初春時節的物候特征。

三、文化意象 《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時特别标注其節氣關聯性,指代"立春"前後水面将融未融的特殊狀态。明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其列為"魚陟負冰"物候,形成"冰下魚遊似負冰"的詩意表達,成為文人描繪冬春交替的常用意象。

(參考資料: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中華書局《禮記注疏》、國家圖書館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負冰”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主要用于描述自然現象與季節變化的關系。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詞義
    指水底的魚或蟲類在初春時遊近冰面,預示着天氣轉暖、蟄伏的生物開始蘇醒。這一現象常被視為節氣變化的标志,例如《大戴禮記·夏小正》提到“魚陟負冰”,即立春後魚向上遊動接近冰層。

  2. 文化背景

    • 古代将立春節氣分為“三候”,其中第三候為“魚陟負冰”,意指陽氣上升促使魚類貼近冰面遊動。
    • 宋代司馬光詩句“候雁來歸北,寒魚陟負冰”(《春帖子詞·皇帝閣》)也以此描述春季物候。
  3. 構詞解析

    • “負”意為“背負”,此處引申為“靠近、接觸”;“冰”指尚未完全融化的冰層。合起來形象表達生物感知溫度變化的行為。
  4. 古籍出處
    最早見于《大戴禮記》,後經孔穎達等學者注解,強調魚在冬季潛藏水底,待陽氣回升時遊向冰面,如同背負冰塊的狀态。

示例用法
清代魏源在《揚州絜園閑詠》中寫道:“立雪鶴深睡,負冰魚聚沉”,通過對比鶴的沉睡與魚的活躍,展現冬春交替的景象。

别人正在浏覽...

白豹百尋薜帶鞞柝鷩鴺搏心布料倉徨戴頭單孑耽志倒押韻的一确二點檢所雕梁二乘俸祿咯蹬公寓果否過聲河漢江淮黃星惠撫諱死吉隆坡金運鈞嚴居于空心大老官冷氣鬣狗梨花大鼓綸扉胪脹鹿蹤馬史缪巧暮鼓慕勢偏側前隊青髻秋殘權幸三俊聲阻身名俱泰射天狼守正不阿稅金速化貪嘴停穩頹倚屯耕頑梗不化味精吻螭五官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