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天的鳥;受凍的鳥。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詩之八:“迴風吹四壁,寒鳥相因依。” 晉 陸機 《苦寒行》:“陰雲興巖側,悲風鳴樹端,不覩白日景,但聞寒鳥喧。” 唐 韋應物 《同越琅琊山》詩:“餘食施庭寒鳥下,破衣桂樹老僧亡。” 宋 梅堯臣 《過鳴雁城》詩:“代謝隨秋草,英靈化死灰,我來空詠古,寒鳥有餘哀。”
“寒鳥”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及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在古典文學中,“寒鳥”常作為意象出現,烘托凄涼、冷寂的氛圍。如晉代陸機《苦寒行》以“寒鳥喧”渲染冬日苦寒的意境。
部分資料提到“寒鳥”可能指複齒鼯鼠(别名寒號鳥)。這是一種齧齒類動物,分布于中國多地,栖息于森林或岩壁。但需注意,此解釋多見于方言或民間稱呼,與文學中的“寒鳥”含義不同。
網絡資料中,該詞多沿用古義,強調“寒冷中的鳥”,部分成語(如“笨鳥先飛”)也與之關聯。
“寒鳥”的核心含義為寒冷環境中的鳥類,多見于古詩文;若指動物“複齒鼯鼠”,則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古典詩詞或動物學資料。
《寒鳥》是一個成語,形容在嚴寒的冬季,鳥類凋零遷徙的景象。
《寒鳥》的部首是鳥,它的筆畫數為10。
《寒鳥》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唐代詩人王之渙所作的《登鹳雀樓》一詩中,詩中有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更上一層樓”一句中的“更”即指更進一層次,與“寒鳥先知”類似,寓意為能提前預料到即将發生的情況。
《寒鳥》(另一種繁體字:“寒鳥”)
《寒鳥》這個成語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寒鳥”。
冬天的寒風凜冽,大部分鳥類已經遷徙南方,隻有少數寒鳥仍然在寒冷的北方飛翔。
1. 寒鳥遷徙
2. 寒鳥飛翔
3. 寒鳥歸巢
1. 孤雁成群
2. 冬鳥寒雀
3. 寒鴨飛翔
1. 春鳥歡歌
2. 溫鳥歸巢
3. 凡鳥成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