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險阨的意思、險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險阨的解釋

(1).險要阻塞。亦指險要阻塞之地。《太平廣記》卷三四六引 唐 薛用弱 《集異記·劉惟清》:“地勢險阨,用兵者先據此為勝。” 宋 葉適 《上光宗皇帝劄子》:“封崇其險阨,示以形勢。” 明 唐順之 《送太平守江君序》:“欲奪其險阨,則足以供鄉導,何不可哉!” 清 馬建忠 《鐵道論》:“瞭望險阨,則管守任之。”

(2).艱難困厄。 唐 柳宗元 《闵生賦》:“閔吾生之險阨兮,紛喪志以逢尤。”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險阨”是“險厄”的異體寫法,兩者含義相同,均指險要、險阻或危險的處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該詞由“險”(危險、險要)和“阨/厄”(阻塞、困苦)組成,可表示地理上的險要地勢,如山川關隘的險峻;也可引申為人生或局勢中的艱難困境。

  2. 具體解釋與用法

    • 自然險阻:如《孫子兵法》中“計險厄遠近”指計算地形險要程度與距離,用于軍事策略。
    • 抽象困境:梁實秋在例句中對比“外在的險厄”與“内心的風波”,前者指外部環境的威脅,後者強調心理壓力。
  3. 異體字說明
    “阨”與“厄”在古漢語中常互通,但“阨”更側重空間上的阻塞(如地形),而“厄”多指抽象的困苦(如命運)。現代漢語中“險厄”更常見。

  4.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描述自然險境或隱喻危機,如“突破險阨”“險阨重重”,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

若需進一步辨析字形或查閱古籍用例,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險阨的意思

《險阨》是一個常用詞彙,在漢語中有着特定的含義。它指的是行駛或穿越時所遇到的險要之地或障礙。可以說,險阨是一個描述人們遭遇困難或危險情況的形象化詞彙。

拆分部首和筆畫

《險阨》是由兩個漢字組成:險(音xiǎn)和阨(音è)。其中,險的部首是阝,它有11畫;阨 的部首是阜,它有9畫。

來源及繁體

《險阨》這個詞的來源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古代文獻中,險指的是山險、水險等自然障礙,阨則是指困難。兩個字合在一起,用來描述人們在面臨困難和危險時所經曆的險要之地。

在繁體字中,險阨的寫法并沒有太大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險阨的字形稍有變化。險的古字形“勉”中的“力”表示困難,後來逐漸演變為險。阨的古字形為“厄”,表示困厄。古代人們用這兩個字來描繪行進過程中所面臨的險要地形以及遇到的困難。

例句

1. 在攀登珠峰的途中,他們經曆了一個個險阨。

2. 這個項目在各個階段都面臨了很多險阨,他們勇敢地克服了困難。

組詞

組詞方面,可以使用險阨組合成其他詞語,例如險阨重重、險阨叢生等。這些詞語都是在形容具有一定困難和危險性的事物或情況。

近義詞和反義詞

險阨的近義詞包括險要、險地、險道等,它們都可用來描述危險的地形和情況。反義詞則是平坦、平緩等詞語,用來表示沒有困難和危險的情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