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險要阻塞。亦指險要阻塞之地。《太平廣記》卷三四六引 唐 薛用弱 《集異記·劉惟清》:“地勢險阨,用兵者先據此為勝。” 宋 葉適 《上光宗皇帝劄子》:“封崇其險阨,示以形勢。” 明 唐順之 《送太平守江君序》:“欲奪其險阨,則足以供鄉導,何不可哉!” 清 馬建忠 《鐵道論》:“瞭望險阨,則管守任之。”
(2).艱難困厄。 唐 柳宗元 《闵生賦》:“閔吾生之險阨兮,紛喪志以逢尤。”
“險阨”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險阨”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核心含義,均強調危險、困難且難以通行的狀态:
指地勢險要、阻塞難行之處: 這是“險阨”最原始和具體的含義。它形容的是山川、關隘等地形險峻、道路狹窄、通行極其困難的地方。這類地形往往易守難攻,是軍事上的戰略要地。
指處境危險、困厄艱難: 由具體的地形險阻引申開來,“險阨”也用來形容抽象意義上的處境、境況或局勢充滿危險、艱難困苦,令人感到困頓、窘迫。
“險阨”一詞,無論是描述具體的山川關隘,還是抽象的處境局勢,其核心都在于強調危險、阻塞、艱難的特性。它描繪的是一種難以逾越、充滿挑戰的狀态。
權威參考來源:
“險阨”是“險厄”的異體寫法,兩者含義相同,均指險要、險阻或危險的處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由“險”(危險、險要)和“阨/厄”(阻塞、困苦)組成,可表示地理上的險要地勢,如山川關隘的險峻;也可引申為人生或局勢中的艱難困境。
具體解釋與用法
異體字說明
“阨”與“厄”在古漢語中常互通,但“阨”更側重空間上的阻塞(如地形),而“厄”多指抽象的困苦(如命運)。現代漢語中“險厄”更常見。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描述自然險境或隱喻危機,如“突破險阨”“險阨重重”,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
若需進一步辨析字形或查閱古籍用例,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文獻。
按語阿撲八股式贲隅表酂别鹄賓入如歸不胥時撐撥琤琤誠意正心持疑大辯大地藝術雕玉雙聯斷指兒女英雄傳楓脂腐女公祿冠玉孩蟲佷用昒穆鹄頭闆堅意捷書進服咎祥貜父口罩匡飾夔魍冷節慢媟美盛沒入念咒徘徊花前殿青巾攘畧三叉口掃地無遺善為我辭攝官承乏師王石撞睡餘説長説短鐵靴政策投効王書骫屬無名租無軏仙洞饷漕閑雜人等小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