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交質的意思、交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交質的解釋

(1).謂古代列國互相派人為質,作為守信的保證。《左傳·隱公三年》:“故 周 鄭 交質,王子 狐 為質於 鄭 , 鄭公子 忽 為質於 周 。” 漢 劉向 《上戰國策叙》:“連與交質,重約結誓,以守其國。”《後漢書·彭寵傳》:“又南結 張步 及 富平 、 獲索 諸豪傑,皆與交質連衡。”

(2).互相以物品作抵押。 南朝 梁 任昉 《奏彈劉整》:“何其不能折契鐘庾,而襜帷交質。”

(3).互相詢問。 宋 嶽珂 《桯史·選人戲語》:“一日為古冠服數人遊于庭,自稱 孔 門弟子,交質以姓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交質"是古代漢語中具有特定政治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釋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該詞由"交"(相互)與"質"(人質)構成,特指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互換人質以取信的政治行為。如《漢語大詞典》指出"交質謂互相以人為抵押"(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1卷,第1421頁),《辭源》則明确記載"古代列國互相派人為質,作為守約的保證"(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修訂本,第0063頁)。

二、曆史背景 這種外交制度盛行于周王室衰微時期,據《左傳·隱公三年》記載"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于鄭,鄭公子忽為質于周",印證了該制度在維護諸侯盟約中的實際運用(來源:中華書局《左傳注》)。《春秋公羊傳》桓公十二年注疏更強調"質者,信之基也",說明其政治擔保功能(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注疏》)。

三、詞義演變 隨着中央集權加強,該詞逐漸衍生出"締結契約"的引申義。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論及"秦漢以降,交質之禮廢,而盟誓之文興",揭示其語義變遷軌迹(來源:國家圖書館藏《日知錄集釋》卷四)。現代漢語中仍保留"質押交換"的金融術語用法,但政治含義已消亡。

網絡擴展解釋

“交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個含義,綜合多個文獻來源整理如下:

1.交換人質(核心含義)

指古代諸侯國或勢力之間為建立信任,互相派遣重要人物(如王子、貴族)作為人質。例如:

2.以物品抵押

在非政治語境中,也可指雙方用物品作為抵押物進行交易。如南朝梁任昉《奏彈劉整》中描述“襜帷交質”,即以帷帳等物品作抵押。

3.互相詢問

宋代文獻中偶見引申為“互相質詢”,如嶽珂《桯史·選人戲語》記載儒生“交質以姓氏”,即彼此詢問身份。

補充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左傳》、漢典(權威來源)及曆代文獻用例。若需進一步研究,可查閱《春秋》《戰國策》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棘八吟奔逃邊韓不如志倡家掁撥出文入武雕牆疊嶺二梁豐取俛首帖耳感忽缟皓歌童狗矢國慶日閡心纮紞惶駭胡伶戒勖積壘金條郎才女貌狼牙脩雷氣曆然癃老樓護鹿麑裘鹿野橹子盲談迷誘乃父撚須辟陋平地登雲頻送蒲陶酒請引窮澤啟顔三方邵平圃適齡束發封帛叔服爍爚俗聖透視退旅進旅宛麗無寫鹹嘴淡舌蕭閑夕币枲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