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吏向民間非法索取財物。《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四》:“今歲秋田,皆期大稔,仰所在切如條流本分納稅及加耗外,勿令更有科索。”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紀勝·諸行》:“市肆謂之行(音杭)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 明 餘繼登 《典故紀聞》卷十七:“内官監收白熟粳米,科索無厭,大率正糧一石,加費二石,始獲批單。”
“科索”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和文獻來源理解,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解釋:
指用繩子或線索将物體系牢,或引申為将人或事物通過某種方式聯繫在一起的表達。例如:
指官吏向民間非法索取財物,常見于古代政治經濟文獻中。例如:
可能因時代演變或語境不同産生分化:
建議在古籍研究中優先采用第二種解釋,現代使用則需明确上下文。
科索(kē suǒ)一詞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字的組合。該詞的拆分部首是“毛”和“攴”,它的總筆畫數目為11。毛部在字的左邊,表示與毛有關的意思;攴部在右邊,為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與敲打、攻擊有關的意思。
科索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在古時的寫法中,毛部在上方,攴部在下方,形成一個整體的漢字。漢字的演變至今,形成了現代書寫形式。
在繁體字中,科索的寫法與現代簡體字相似,隻是形狀稍有差異。
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科索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被稱為“镫桀犬”的一種字,由毛字頭和攴字底組成。當時的字體形狀與現代有一定區别,但字義和發音一緻。
以下是幾個關于科索的例句:
1. 他使用科索把木材敲打得更加平整。
2. 工人用科索來制作木梁。
3. 這把錘子的科索不夠堅固。
除了科索外,以下是一些與之相關的詞語:
1. 錘子:表示用于敲打的工具。
2. 敲打:表示用手或工具猛擊某物。
3. 攻擊:表示對某人或某物進行進攻或侵犯。
以下是科索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錘子、槌子、敲擊器。
反義詞:袋子、包裝紙、繩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