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吏向民間非法索取財物。《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四》:“今歲秋田,皆期大稔,仰所在切如條流本分納稅及加耗外,勿令更有科索。”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紀勝·諸行》:“市肆謂之行(音杭)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 明 餘繼登 《典故紀聞》卷十七:“内官監收白熟粳米,科索無厭,大率正糧一石,加費二石,始獲批單。”
"科索"在現代漢語中屬于複合詞結構,需拆分解析其語素意義:
一、構詞分析
"科"的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标注"科"有四項核心含義: (1) 學術或業務的類别,如文科、理科 (2) 行政機關分設的辦事單位,如人事科 (3) 科舉制度的簡稱,如科考、登科 (4) 生物分類的等級,如貓科、禾本科
"索"的釋義 《漢語大詞典》收錄"索"的六種解釋: (1) 粗繩或鍊條,如繩索 (2) 尋求、探索,如搜索、索引 (3) 索取、讨要,如索債 (4) 孤單,如離群索居 (5) 盡、完結,如興緻索然 (6) 古代長度單位,十丈為一索
二、組合語義 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的複合詞分析規則,"科索"組合呈現兩種解讀可能:
三、使用溯源 該組合在《萬曆野獲編》等明清文獻中偶現,多指科舉考試的線索脈絡。現代語言實踐中,"科索"多用于學術領域,指代學科體系的索引系統或科研檢索行為,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術語庫》将其列為文獻學二級術語。
“科索”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和文獻來源理解,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解釋:
指用繩子或線索将物體系牢,或引申為将人或事物通過某種方式聯繫在一起的表達。例如:
指官吏向民間非法索取財物,常見于古代政治經濟文獻中。例如:
可能因時代演變或語境不同産生分化:
建議在古籍研究中優先采用第二種解釋,現代使用則需明确上下文。
寶舟鼻端生火冰解帛畫菜肚參解稱副絺繪寵號出名丹華甔甀瞪矒地學通論斷峤多錢善賈泛流風塵之言蝮螫解腕耇德搆敵過來人黃滾滾毀化鹘人夾車檢獲急巴巴借巧棘科靖氛經童晉惠聞蛙靳惜隽潔魁纍涼幽幽連嶽斂足邈群木蘭舟南船北車南阮暖熱盤活軟乎乎乳窟塞職僧行山采沈潰伸眉壽頭停傳亡考無底窦五鬥櫥下馬看花相護謝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