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敵的意思、嘗敵的詳細解釋
嘗敵的解釋
亦作“甞敵”。試探敵人實力的強弱。 宋 蘇洵 《權書·心術》:“古之賢将,能以兵甞敵,而又以敵自甞,故去就可以決。” 宋 葉適 《外論三》:“一日之舉,難以嘗敵,非百全必勝,不可為也。”《續資治通鑒·元順帝至正二十年》:“ 廣信 為 友諒 門戶……非大将統全軍以臨之不可。今偏師嘗敵,設若挫衄,非獨 廣信 不可下,吾 衢 先驛騷矣。”
詞語分解
- 嘗的解釋 嘗 (嘗) á 辨别滋味:嘗食。嘗新(吃新收獲的谷物或應時的果品)。嘗鮮。品嘗。卧薪嘗膽。 試,試探:嘗試。嘗敵(試探敵人的力量)。 經曆:嘗受。備嘗艱苦。 曾經:未嘗。何嘗。 筆畫數:; 部首:小
- 敵的解釋 敵 (敵) í 有利害沖突不能相容的:敵人。敵方。敵寇。 指敵人:敵後。敵情。敵酋。敵特。輕敵。克敵制勝。 抵擋:寡不敵衆。 相當:勢均力敵。匹敵。敵手(能力相等的對手)。 仇視:敵意。“諸侯敵王所忾
網絡擴展解釋
“嘗敵”是一個古代軍事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嘗敵”意為試探敵人實力的強弱,拼音為cháng dí。該詞由“嘗”(試探)和“敵”(敵人)組合而成,強調通過小規模行動或策略來評估敵方虛實。
二、詞源與文獻出處
- 古代典籍:宋代蘇洵在《權書·心術》中提到:“古之賢将,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意為優秀将領既能用兵力試探敵人,又能通過敵人反應反觀自身策略。
- 軍事應用:如《續資治通鑒》中記載:“偏師嘗敵,設若挫衄……”,指派遣部分兵力試探敵方,若失敗則可能影響全局。
三、用法與示例
- 實戰場景:常用于描述古代戰争中試探性進攻或誘敵行動,例如“以輕騎嘗敵,探其虛實”。
- 引申意義:現代可比喻通過小範圍嘗試評估對手或困難,如商業競争中的試探性策略。
四、相關近義詞
- 探敵:直接探查敵方情報。
- 誘敵:通過引誘使敵人暴露弱點。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軍事術語的語境,可參考蘇洵《權書》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3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嘗敵(cháng dí)一詞的意思是嘗試了解敵人的情況和意圖。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尢”是左邊的部首,表示人的形象,而“日”是右邊的部首,表示太陽或光亮。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它的筆畫數為七畫。
“嘗敵”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軍事戰争中的策略和計謀。在戰争中,了解敵人的情況對于制定有效的戰略和決策非常重要。因此,“嘗敵”成為一種手段,用來試探和觀察敵人的動向和實力。
在繁體字中,嘗敵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寫法可能沒有像現代規定的标準,但我們可以參考一些古代文獻和碑銘來了解它的寫法。例如,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嘗敵的寫法為“尙敵”。
以下是幾個例句:
1. 軍隊派出偵察兵嘗敵,以了解敵人的實力和防守策略。
2. 在國際競争中,了解對手的優勢和弱點對于制定自己的戰略至關重要。
3. 在商業競争中,企業常常會嘗敵,以确定競争對手的市場份額和經營策略。
一些與“嘗敵”相關的詞彙包括:偵察、探查、觀察等。這些詞彙都強調了了解對方的重要性。
反義詞方面,與“嘗敵”相對應的詞彙可能是“閉門思過”或者“關門修煉”,這表示不關心或者不重視與敵人的交流或觀察。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