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名犯義的意思、幹名犯義的詳細解釋
幹名犯義的解釋
幹犯名教和道義。 清 李漁 《奈何天·調美》:“誰想不前不後,剛剛是太老爺的同年。我家相公竟是他的年姪。這樣幹名犯義的事,如何做得!”
詞語分解
- 幹名的解釋 求取名位。《逸周書·寶典》:“十姦……八阿衆幹名。” 漢 桓寬 《鹽鐵論·非鞅》:“ 比幹 剖心, 子胥 鴟夷,非輕犯君以危身,強諫以幹名也。” 五代 劉昭禹 《懷華山隱者》詩:“應笑幹名者,六街
- 義的解釋 義 (義) ì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正義。義不容辭。義無反顧。仗義直言。 合乎正義或公益的:義舉。義務。義憤。義演。見義勇為。 情誼:義氣。恩義。義重如山。 意思,人對事物認識到的内容:意義。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
“幹名犯義”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法律背景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法律層面的定義
在中國古代封建法律中,“幹名犯義”是一項罪名,特指卑幼親屬控告尊長親屬的行為,被視為違背倫理綱常。
- 核心要素:“名”指名分關系(如父子、祖孫),“義”指家族情義。根據《唐律疏議》,子孫若控告父母,即使屬實也會被處以絞刑;若誣告則加重刑罰。
- 明清時期發展:被列入“十惡”重罪中的“不孝”,規定子孫告祖父母或父母者,杖一百、徒三年,誣告者絞。
二、成語層面的含義
作為成語,“幹名犯義”泛指觸犯傳統名教與道德準則的行為,強調對社會倫理的違背。
- 出處:清代李漁《奈何天·調美》中提及,用于批判不符合禮教規範的行徑。
- 結構解析:“幹”意為冒犯,“名教”指儒家倫理體系(如三綱五常),“道義”即社會公認的道德标準。
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已較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或文學語境,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其法律或倫理批判色彩。需注意,古代“親屬相隱”制度與“幹名犯義”互為表裡,共同維護家族倫理。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幹名犯義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對事物的稱呼錯誤,或者使用詞語不準确。它的拆分部首是“幹”和“犯”,其中“幹”的部首是“幹”,“犯”的部首是“犬”。這個成語的筆畫總共有10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論語·述而》一篇中,其中孔子說:“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能夠永遠遵守的信條就是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繁體字中,幹名犯義被寫為「幹名犯義」。
在古代,漢字是以象形文字的形式存在的。幹名犯義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它的意思是相同的。
一些關于幹名犯義的例句包括:
- 他總是不分青紅皂白地幹名犯義。
- 這篇文章論述了幹名犯義的意義和重要性。
幹名犯義的近義詞可以是“取巧”,反義詞可以是“準确”。
希望這些簡短的回答能夠滿足你的要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