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 貴族婦女所戴冠名。 宋 趙珙 《蒙鞑備錄·婦人》:“凡諸酋之妻,則有顧姑冠,用鐵絲結成,形如竹夫人,長三尺許,用紅青錦繡,或珠金飾其上。” 明 胡侍 《真珠船·顧姑》:“ 元 朝後妃及大臣之正室,皆帶姑姑,高圓二尺許,用紅色羅。蓋 唐 金步搖冠遺制……顧姑、姑姑、罟罟、固姑,實一物。夷禁之音,無正字也。”
“顧姑”是蒙古貴族婦女所佩戴的一種傳統冠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曆史背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别稱
顧姑(又稱“姑姑”“罟罟”“固姑”)是宋元時期蒙古貴族女性特有的頭冠,主要用于後妃及大臣正妻,象征身份地位。
曆史背景
其起源可追溯至唐代的“金步搖冠”,後經蒙古族文化演變形成。宋人趙珙在《蒙鞑備錄》中記載,顧姑冠由鐵絲編成,形似“竹夫人”(一種竹制納涼工具),高約二至三尺,表面裝飾紅青錦繡、珠玉或金箔。
結構與特征
文化意義
顧姑冠不僅是服飾的一部分,更是身份等級的象征。明人胡侍在《真珠船》中提到,其佩戴者僅限于貴族正室,平民女性不得使用。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顧姑冠的形制演變或相關文獻,可參考《蒙鞑備錄》《真珠船》等古籍記載。
《顧姑》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于表達對女性的尊稱,意為“尊貴的女士”或“受人敬重的女性”。它包含着對女性的敬意和贊美。
《顧姑》由兩個漢字組成:
《顧》的本義是“看望”、“顧念”,來自古代漢語。在繁體中,它的寫法為「顧」。
《姑》的本義是“父親的姐妹”,引申為“女性”一詞,也來自古代漢語。在繁體中,它的寫法為「姑」。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漢字的組成和形态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到《顧姑》這兩個字,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如下:
1. 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了顧姑參加我們的活動。
2. 她不僅漂亮,而且聰明,實在是個了不起的顧姑。
3. 這個飯店的服務員總是彬彬有禮,像個真正的顧姑。
衷心顧姑、尊敬顧姑、敬仰顧姑
貴婦、貴婦人、高貴女士
普通女性、庶民女子、平凡女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