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顧姑的意思、顧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顧姑的解釋

蒙古 貴族婦女所戴冠名。 宋 趙珙 《蒙鞑備錄·婦人》:“凡諸酋之妻,則有顧姑冠,用鐵絲結成,形如竹夫人,長三尺許,用紅青錦繡,或珠金飾其上。” 明 胡侍 《真珠船·顧姑》:“ 元 朝後妃及大臣之正室,皆帶姑姑,高圓二尺許,用紅色羅。蓋 唐 金步搖冠遺制……顧姑、姑姑、罟罟、固姑,實一物。夷禁之音,無正字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顧姑(亦作“罟罟”“故故”)是蒙古族傳統女性頭飾的專稱,特指元代蒙古族已婚貴族婦女佩戴的高聳冠飾。該詞源于蒙古語“ᠪᠣᠭᠣᠲᠠᠬᠠ”(boγtaq)的音譯,最早見于南宋彭大雅《黑鞑事略》記載:“婦人頂故姑”,徐霆補注稱其狀如竹夫人,以鐵絲結成,外裱絹帛并綴珠玉。

從形制上看,顧姑冠高度可達三尺(約1米),材質以桦樹皮、鐵絲或柳枝為骨架,表面覆蓋紅絹、金帛,并裝飾珍珠、琥珀、孔雀翎等飾物。其頂端常插羽毛或綴小鏡子,象征身份地位。根據《長春真人西遊記》記載,13世紀蒙古貴族婦女在正式場合必戴此冠,且“出入廬帳須低徊”,因冠體過高需彎腰行動。

文化内涵方面,顧姑冠具有雙重象征:一方面通過高度和裝飾彰顯家族財富與權力等級,如《元史·輿服志》記載不同品級對應的裝飾規格;另一方面,其圓錐造型被學者韓儒林解釋為對薩滿教“通天”意識的具象化表達。該頭飾隨着元朝滅亡逐漸消失,但在鄂爾多斯婚禮服飾中仍保留變形遺存。

網絡擴展解釋

“顧姑”是蒙古貴族婦女所佩戴的一種傳統冠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曆史背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别稱
    顧姑(又稱“姑姑”“罟罟”“固姑”)是宋元時期蒙古貴族女性特有的頭冠,主要用于後妃及大臣正妻,象征身份地位。

  2. 曆史背景
    其起源可追溯至唐代的“金步搖冠”,後經蒙古族文化演變形成。宋人趙珙在《蒙鞑備錄》中記載,顧姑冠由鐵絲編成,形似“竹夫人”(一種竹制納涼工具),高約二至三尺,表面裝飾紅青錦繡、珠玉或金箔。

  3. 結構與特征

    • 材質:以鐵絲為骨架,外覆紅色羅、錦緞等貴重織物。
    • 裝飾:頂部常有一根杖狀飾物,綴以紅青絨或珠寶,華麗異常。
    • 高度:不同時期記載略有差異,宋時約三尺(近1米),元代則多為二尺左右(約60厘米)。
  4. 文化意義
    顧姑冠不僅是服飾的一部分,更是身份等級的象征。明人胡侍在《真珠船》中提到,其佩戴者僅限于貴族正室,平民女性不得使用。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顧姑冠的形制演變或相關文獻,可參考《蒙鞑備錄》《真珠船》等古籍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半衰期編氓粃斁慘緑年華程老挫秣擔待珰子到時候吊籃地雷陣二紅二進制肥力飛穣分非饙餾覆實更卒呱叽歸寂鶴媒呼畢勒罕家量見習交群錦匠擊賊笏曠林雷馳梁桷廉遠堂高淋巴浏湸祿氣馬頭琴民生國計密矢盤受跑搭鋪殿花青精石飯栖音七支八搭群魔亂舞森密商校深層身貌豕臘守缺抱殘水彩畫贖解說聽私竊銅籤文惡下蕃新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