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匡鼎的意思、匡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匡鼎的解釋

《漢書·匡衡傳》:“諸儒為之語曰:‘無説《詩》, 匡 鼎來; 匡 説《詩》,解人頤’。” 顔師古 注:“ 服虔 曰:‘鼎猶言當也,若言 匡 且來也。’ 應劭 曰:‘鼎,方也。’ 張晏 曰:‘ 匡衡 少時字 鼎 ,長乃易字 稚圭 。世所傳 衡 與 貢禹 書,上言‘ 衡 敬報’,下言‘ 匡鼎 白’,知是字也。’ 服 、 應 二説是也。 賈誼 曰‘天子春秋鼎盛’,其義亦同,而 張氏 之説蓋穿鑿矣。假有其書,乃是後人見此傳雲‘ 匡 鼎來’,不曉其意,妄作 衡 書雲‘鼎白’耳。字以表德,豈人之所自稱乎?今有《西京雜記》者,其書淺俗,出於裡巷,多有妄説,乃雲 匡衡 小名 鼎 ,蓋絶知者之聽。”後世多從 張晏 和《西京雜記》之說,以“匡鼎”為 匡衡 。 唐 杜甫 《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懇諫留 匡鼎 ,諸儒引 服虔 。” 金 元好問 《喜李彥深過聊城》詩:“言《詩》 匡鼎 功名薄,去國 虞翻 骨相屯。”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上》:“ 匡鼎 以説《詩》名, 許 君以《説文》著,凡此之屬,不絶於史,則又流入傳記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匡鼎”是一個源自漢代的曆史典故詞彙,其含義和背景需結合《漢書》及相關注解來解析。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匡鼎”指代漢代經學家匡衡解說《詩經》的卓越能力。該詞出自《漢書·匡衡傳》記載的儒生評價:“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意為當無人能解說《詩經》時,匡衡一來便能以精妙闡釋令人開懷。

二、核心争議點:“鼎”的含義

關于“鼎”字的解釋存在三種觀點:

  1. 當/方說:服虔認為“鼎”通“當”,應劭解釋為“方”(即“将要”),均表示匡衡解《詩》的恰當時機或能力()。
  2. 字號說:張晏提出匡衡少時字“鼎”,後改字“稚圭”,并舉其書信落款“匡鼎白”為證,但顔師古認為此說牽強,可能是後人附會()。
  3. 權威注解:顔師古支持服虔、應劭的解釋,并引用賈誼“春秋鼎盛”類比,強調“鼎”作副詞表強調而非人名()。

三、使用場景

現代多用于形容學識淵博、講解生動之人,或作為匡衡的代稱。例如:“這位教授講詩如匡鼎再世,滿座皆歎。”

注:綜合權威文獻,建議采用“鼎”作副詞(表強調或時機)的解釋,張晏的字號說因缺乏實證被多數史學家質疑。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匡鼎:定義和起源

匡鼎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其意思是“糾正錯誤”或“恢複正常”。這個詞通常用于強調正義、幫助改善情況或挽救危機。在中國文化中,匡鼎也常常象征着顯貴官員的品德修養。

拆分部首和筆畫

匡鼎這個詞由“匚”和“鼎”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部首“匚”代表了“匡”的發音,鼎代表了“鼎”的意義。

根據筆畫數,匡鼎可以拆分為11個筆畫。具體來說,匚部有2個筆畫,“匡”本身有6個筆畫,鼎部有3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匡鼎最早出現在《左傳》這部古代經典文獻中,後來被廣泛使用于詩歌、文章和其他文學作品中。

在繁體字中,匡鼎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匡鼎的一些變體形式包括将“鼎”寫成“町”或“訂”,但這些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例句

1. 他勇敢地匡鼎,公正地解決了這起紛争。

2. 匡鼎之道,在于守正和恪守原則。

3. 他是一個匡鼎者,總能在困境中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組詞

匡言(kuāng yán):糾正錯誤的言論

匡扶(kuāng fú):支持、幫助改善情況

近義詞

挽救、糾正、修正

反義詞

倒行逆施、惡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