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發脫落。形容年老。 清 周亮工 《祭靖公弟文》:“士人窮年兀首,求一語足流傳,弗可得。”
“兀首”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存在一定差異。以下結合權威資料進行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指頭發脫落,形容人年老體衰的狀态。
如清代周亮工在《祭靖公弟文》中寫道:“士人窮年兀首,求一語足流傳,弗可得。”(釋義:讀書人終年苦學至頭發脫落,仍難求得一句足以流傳後世的話。)
拼音與注音
拼音為wū shǒu,注音符號為ㄨ ㄕㄡˇ。
部分資料提到該詞可能引申為“昂首的姿态”,但這一說法僅見于低權威性網頁,且缺乏古籍用例支持。建議優先采用“年老脫發”這一主流釋義。
如需更詳細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等工具書。
《兀首》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頭頂上的秃頂。兀指秃頂,首指頭部。
兀首的部首是兀(wù),它是一個左右結構的偏旁部首。兀首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兀首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追溯到《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的“枚乘曰:‘秃者兀首’”。繁體字“兀”在台灣和香港地區通常作為簡體字“屋”的異體字使用。
《康熙字典》中記錄了字形“兀”初始寫法為“兦”,在演變中逐漸變為現在的“兀”字形。
今天的溫度真高,烈日曬得他的兀首上都是汗水。
組詞:兀自(獨自)、兀立(高大挺拔地站立)、兀坐(直立不動地坐着)。
近義詞:秃頂、禿首。
反義詞:滿頭秀發、豐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