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貝葉經的意思、貝葉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貝葉經的解釋

指佛經。古代 印度 人寫經于樹葉上,故稱。 唐 錢起 《紫參歌》:“貝葉經前無住色,蓮花會裡暫留香。” 明 孫柚 《琴心記·空門遇使》:“菩提樹下談玄,忘補朝陽之衲;貝葉經邊入定,搜空透筍之衣。” 清 王摅 《教坊老叟行》:“自此焚脩奉 西竺 ,禪榻長繙貝葉經。”亦作“ 貝多經 ”。 清 吳偉業 《生查子》詞:“學寫貝多經,自屑泥金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貝葉經是古代印度及佛教文化中重要的文獻載體,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其含義及相關信息:

一、基本定義

貝葉經指刻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經文,因采用棕榈科貝多羅樹(梵文Pattra)葉片為書寫材料而得名。這種記錄方式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主要用于保存佛教經典,故有"佛教熊貓"之稱。

二、制作與形制

  1. 工藝特征:使用鐵筆在貝葉上刻寫文字,後塗抹顔料顯色,采用梵夾裝(經葉穿孔穿繩裝訂)。
  2. 耐久性:特殊處理後的貝葉可保存500-600年,唐代玄奘取回的貝葉經至今仍有殘存。

三、内容與價值

四、傳播與現狀

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現存實物多見于西藏等地。浙江省博物館藏有源自斯裡蘭卡的唐古忒文貝葉經,字迹清晰可辨。目前全球存量稀少,我國已開展專項修複保護工作。

注:如需查看具體文獻案例或完整保護技術細節,可參考、4、8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貝葉經》這個詞的意思

《貝葉經》是指佛教中重要的經典之一,也被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它強調了修煉般若智慧的重要性,是佛教教義中的核心經典之一。

拆分部首和筆畫

《貝葉經》的拆分部首是貝和葉,其中貝的部首是貝字底部的貝形旁,葉的部首則是葉字的左側的葉形旁。根據部首筆畫數,貝部首有1畫,葉部首有5畫。

來源與繁體

《貝葉經》最初來源于印度,被翻譯成各種語言傳播到世界各地。在漢字中,由于相似的發音,貝葉經的譯名是根據音譯轉化而來的。在繁體字中,貝葉經通常被寫作「貝葉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而貝葉經的漢字寫法也隨着曆史發展而變化。古漢字中的貝字形狀更簡單,葉字則更像是現代漢字中的「夜」字,但沒有左側的豎鈎。

例句

《貝葉經》中有許多經文,下面是其中一句經文作為例句: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即是色。」

組詞、近義詞與反義詞

《貝葉經》的經文中經常使用一些相關的詞語,例如「心經」、「般若」、「智慧」等。近義詞可以是「般若經」或「智慧經」,反義詞則沒有明确的對應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