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貝葉經的意思、貝葉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貝葉經的解釋

指佛經。古代 印度 人寫經于樹葉上,故稱。 唐 錢起 《紫參歌》:“貝葉經前無住色,蓮花會裡暫留香。” 明 孫柚 《琴心記·空門遇使》:“菩提樹下談玄,忘補朝陽之衲;貝葉經邊入定,搜空透筍之衣。” 清 王摅 《教坊老叟行》:“自此焚脩奉 西竺 ,禪榻長繙貝葉經。”亦作“ 貝多經 ”。 清 吳偉業 《生查子》詞:“學寫貝多經,自屑泥金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貝葉經是古代佛教文獻的重要載體,特指以貝多羅樹葉(梵文Pattra)為書寫材料制成的經卷。該詞由"貝葉"(植物載體)與"經"(宗教典籍)複合構成,最早見于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印度"以貝多樹葉書經"的傳統。

從載體特性看,貝葉經采用棕榈科植物貝多羅樹的葉片,經水煮、晾曬、壓平等工序制成書寫材料,每片長約60厘米、寬約6厘米,可雙面刻寫文字。據《中國造紙史》記載,這種材質具備防潮、抗蛀、耐保存的特性,在熱帶地區可存世千年。

在文獻學分類中,貝葉經主要包含巴利語、梵語及少數民族語言書寫的佛教典籍。國家圖書館藏《妙法蓮華經》貝葉寫本顯示,其裝幀采用印度傳統"梵夾裝",以木闆夾護經葉,用細繩穿孔捆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将現存貝葉經列入《世界記憶遺産名錄》。

現存最古老的貝葉經實物可追溯至公元5世紀,中國境内以雲南傣族地區保存的傣文貝葉經最具代表性。據《中國貝葉經全集》統計,西雙版納現存貝葉經涵蓋佛教經典、天文曆法、醫藥知識等八大類,總計逾五千部。

網絡擴展解釋

貝葉經是古代印度及佛教文化中重要的文獻載體,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其含義及相關信息:

一、基本定義

貝葉經指刻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經文,因采用棕榈科貝多羅樹(梵文Pattra)葉片為書寫材料而得名。這種記錄方式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主要用于保存佛教經典,故有"佛教熊貓"之稱。

二、制作與形制

  1. 工藝特征:使用鐵筆在貝葉上刻寫文字,後塗抹顔料顯色,采用梵夾裝(經葉穿孔穿繩裝訂)。
  2. 耐久性:特殊處理後的貝葉可保存500-600年,唐代玄奘取回的貝葉經至今仍有殘存。

三、内容與價值

四、傳播與現狀

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現存實物多見于西藏等地。浙江省博物館藏有源自斯裡蘭卡的唐古忒文貝葉經,字迹清晰可辨。目前全球存量稀少,我國已開展專項修複保護工作。

注:如需查看具體文獻案例或完整保護技術細節,可參考、4、8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表姊妹冰暴攙前落後出祿辭訴祠正寸長尺短錯紾黨俠道藏端正頓舛多重性掇菁撷華爾汝歌費錢副葉鋼啷構精觀機而作管擅骨鼕歸去還鎮鶴骨雞膚弘緻後裔僭迹家谕戶曉潔素精警軍沖拒戰刻苦耐勞跨屋拉縴雷封兩榜六梢民意測驗密周木人囊空遷拔锵喤奇彩親密無間起墒球兒秋解戚意阮步聲浪詩國鼠溪素畜佻宕先公後私鄉士小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