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凡聖的意思、凡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凡聖的解釋

佛教語。謂凡夫與聖者。佛家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皆為聖者;自此而下,未斷惑證理之人,皆是凡夫。 南朝 梁 沉約 《神不滅論》:“自凡及聖,含靈義等。但事有精麤,故人有凡聖。”《法苑珠林》卷二六:“無何,坐終,其髑髏全成無縫,故知凡聖同居,事不可别。” 元 梵琦 《漁家傲·西方樂》詞:“佛理在躬如玉璞,須凴巧匠勤雕琢,凡聖皆由心所作。難描邈,華臺寶座珠瓔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凡聖是漢語中具有哲學與宗教雙重意涵的複合詞,其核心概念指向“凡人”與“聖人”的辯證關系。該詞最早可追溯至佛教典籍,後融入中國傳統文化語境,形成以下三層釋義:

  1. 世俗與超脫的二元對立

    “凡”指未脫世俗欲望的普通人,《漢典》将其釋為“平常的、塵世的”;“聖”則源于《說文解字》中“通也”的本義,引申為超越世俗境界的覺悟者。二者構成對生命境界的層級劃分,如《景德傳燈錄》雲:“凡聖情盡,體露真常。”

  2. 佛教哲學中的修證體系

    在佛學術語中,“凡聖”特指六道輪回衆生(凡)與證得果位的修行者(聖)。《佛學大辭典》強調此為“迷悟之分界”,例如《大乘起信論》所述“離念相者,等虛空界,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雖複名覺,即是不覺故。”

  3. 宋明理學的心性論诠釋

    朱熹在《朱子語類》中提出“聖人隻是凡夫中存天理、滅人欲者”,将凡聖差異歸于道德實踐的完成度。王陽明進一步主張“人皆可以為堯舜”,認為凡聖本心同具良知,這一思想可參考《傳習錄》卷上“與愚夫愚婦同的,是謂同德;與愚夫愚婦異的,是謂異端”的論述。

現代漢語中,該詞常見于闡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語境,例如學者湯一介在《儒釋道與内在超越問題》中分析:“凡聖之别不在本體而在工夫,此為中國哲學實踐理性特質之明證。”

網絡擴展解釋

“凡聖”是一個具有佛教背景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凡聖”指凡夫與聖者的并稱,源于佛教術語。其中:

二、佛教中的具體劃分

根據修行層次不同,佛教将衆生分為兩類:

  1. 聖者:通過修行斷除煩惱(如貪、嗔、癡),證得真理(如四谛、空性),例如阿羅漢、菩薩等;
  2. 凡夫:仍受無明與業力束縛,未脫離輪回的普通人。

三、引申的世俗含義

在漢語語境中,“凡聖”也被引申為成語,表達“人無完人”的哲理,強調即使聖賢也存在不足。例如:

四、文學與哲學引用

南朝梁代沈約在《神不滅論》中提到:“自凡及聖,含靈義等”,指出凡聖本質相通,差異僅在于修行深淺。宋代蘇轼亦有詩句“凡聖無異居,清濁共此世”,進一步闡釋凡聖共存的觀念。

“凡聖”既承載佛教修行階位的宗教内涵,又衍生出對人性局限的哲學思考,體現了漢語詞彙在文化融合中的豐富層次。

别人正在浏覽...

拔本白縛崩溜别柎冰壸秋月碧秀簿訟吹葭跐住詞狀從兵從奴珰環蹈古倒用司農印燈窗短卷獨來獨往兒女情多防隄防送卒風信子拂壁副标題工本費貫串寒房河北梆子鑉鑪花柳營瓠壺簡嫚計構敬鬼神而遠之脊椎動物郡倅麇駭雉伏狙險看官克答撲藍籌股麟父筆磨它子儾軟輕徒熱燥燥辱恥杉月神邃四失送君台綱天廕讬名危機舞師銷魂橋小生逍遙自娛協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