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凡圣的意思、凡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凡圣的解释

佛教语。谓凡夫与圣者。佛家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皆为圣者;自此而下,未断惑证理之人,皆是凡夫。 南朝 梁 沉约 《神不灭论》:“自凡及圣,含灵义等。但事有精麤,故人有凡圣。”《法苑珠林》卷二六:“无何,坐终,其髑髏全成无缝,故知凡圣同居,事不可别。” 元 梵琦 《渔家傲·西方乐》词:“佛理在躬如玉璞,须凴巧匠勤雕琢,凡圣皆由心所作。难描邈,华臺宝座珠瓔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凡圣是汉语中具有哲学与宗教双重意涵的复合词,其核心概念指向“凡人”与“圣人”的辩证关系。该词最早可追溯至佛教典籍,后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语境,形成以下三层释义:

  1. 世俗与超脱的二元对立

    “凡”指未脱世俗欲望的普通人,《汉典》将其释为“平常的、尘世的”;“圣”则源于《说文解字》中“通也”的本义,引申为超越世俗境界的觉悟者。二者构成对生命境界的层级划分,如《景德传灯录》云:“凡圣情尽,体露真常。”

  2. 佛教哲学中的修证体系

    在佛学术语中,“凡圣”特指六道轮回众生(凡)与证得果位的修行者(圣)。《佛学大辞典》强调此为“迷悟之分界”,例如《大乘起信论》所述“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

  3. 宋明理学的心性论诠释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提出“圣人只是凡夫中存天理、灭人欲者”,将凡圣差异归于道德实践的完成度。王阳明进一步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认为凡圣本心同具良知,这一思想可参考《传习录》卷上“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的论述。

现代汉语中,该词常见于阐释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语境,例如学者汤一介在《儒释道与内在超越问题》中分析:“凡圣之别不在本体而在工夫,此为中国哲学实践理性特质之明证。”

网络扩展解释

“凡圣”是一个具有佛教背景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

“凡圣”指凡夫与圣者的并称,源于佛教术语。其中:

二、佛教中的具体划分

根据修行层次不同,佛教将众生分为两类:

  1. 圣者:通过修行断除烦恼(如贪、嗔、痴),证得真理(如四谛、空性),例如阿罗汉、菩萨等;
  2. 凡夫:仍受无明与业力束缚,未脱离轮回的普通人。

三、引申的世俗含义

在汉语语境中,“凡圣”也被引申为成语,表达“人无完人”的哲理,强调即使圣贤也存在不足。例如:

四、文学与哲学引用

南朝梁代沈约在《神不灭论》中提到:“自凡及圣,含灵义等”,指出凡圣本质相通,差异仅在于修行深浅。宋代苏轼亦有诗句“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进一步阐释凡圣共存的观念。

“凡圣”既承载佛教修行阶位的宗教内涵,又衍生出对人性局限的哲学思考,体现了汉语词汇在文化融合中的丰富层次。

别人正在浏览...

豹脚赪虬珠承侍承续川端康成唇不离腮鹾纲东方圣人断河肚带枙臬拊髀伏低做小谷实汉家飞将汗褟和欺虹旆驾诞甲赋喈喈竭忠尽智进禅竞胜锦障机织布铠袄老确丽冶鸾俦凤侣楙盛孟姜女调门垣明惑暮砧拿给蓬麻平存乾端坤倪撁索气满志骄青雀秦树楚天邱樊秋学渠眉懹懹哨子识度谁侬説起风就是雨宿耻天荆地棘蛈蝪嗡子侮駡五峤霞径萧煞孝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