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獨來獨往的意思、獨來獨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獨來獨往的解釋

獨身來往,不與人為伍。亦比喻事事不與人同。 明 李贽 《何心隱論》:“公獨來獨往,自我無前者也。” 柳青 《在皇甫村》:“别說參加互助組吧,他就是進 終南山 ,到鎮上去趕集,都不結伴,總是獨來獨往。” 柳青 《狠透鐵》:“﹝他﹞古怪,獨來獨往,愛擡杠,你說東來他偏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獨來獨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個體在行為模式上傾向于獨立行動,不依賴或結伴他人。從漢語詞典及語言研究角度可作如下解析:

  1. 基本釋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的定義,“獨來獨往”描述“單獨行事,不與人交往或同行”,既包含中性語境下的“獨立性”,如“他在學術領域獨來獨往,提出了創新理論”,也可隱含貶義的“孤僻性”,如“他性格孤傲,總獨來獨往”。

  2. 詞源與結構分析

    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道家典籍。《莊子·在宥》中“出入六合,遊乎九州,獨往獨來”一句,以“獨”強調超脫世俗的精神狀态。從構詞法看,“獨”為副詞,表單獨;“來”“往”為動詞,構成并列結構,強化行為上的獨立性(《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華書局,2019年)。

  3. 語境與語用差異

    在現代漢語中,其語義色彩依賴上下文。例如:

    • 褒義用法:魯迅在《彷徨》中描寫覺醒者“獨來獨往地戰鬥”,突顯主體性與抗争精神;
    • 中性描述:社會學研究指出“獨來獨往是城市生活中常見的社交模式”(《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2022年);
    • 貶義傾向:教育心理學領域批評“青少年過度獨來獨往可能影響社會化進程”(《青少年行為發展研究》,2021年)。
  4. 跨學科延伸解讀

    語言學家王力在《漢語詞彙史》中指出,該成語的語義演變反映了中國社會對個體與群體關系的認知變遷。先秦時期側重哲學層面的“精神獨立”,明清以降逐漸融入世俗化的行為描述,現代漢語中進一步擴展至心理學、管理學等多學科術語。

網絡擴展解釋

“獨來獨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析:

  1. 基本釋義
    指一個人獨自行動,不與他人結伴,也比喻行事風格獨特,不隨波逐流。該詞既描述行為上的獨立性,也隱含性格上的特立獨行。

  2.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明代李贽的《何心隱論》:“公獨來獨往,自我無前者也。” 此句強調個體超越常規、開創先河的精神。

  3. 用法與示例

    • 語法結構:聯合式,可作謂語或賓語,如“他性格孤僻,總是獨來獨往”。
    • 文學引用:作家柳青在《狠透鐵》中描述人物時寫道:“古怪,獨來獨往,愛擡杠,你說東來他偏西。” 體現人物鮮明的個性。
  4. 現代延伸含義
    當代語境中,該詞不僅指行為獨立,也可能形容一種處世态度。例如,有人表面待人和善,但因享受獨處或追求精神自由而選擇獨來獨往,這種狀态被部分觀點視為“智者的生活方式”。

  5. 近義與情感色彩
    近義詞包括“特立獨行”“我行我素”,多含褒義,強調獨立性與不盲從,但具體語境中也可能隱含孤僻之意。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文學作品中更豐富的用例,可參考《何心隱論》及柳青相關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璧還并州歌哱息成規悰緒錯兵刀勞鬼典午地震震級都陸芳鮮凫臇俯仰隨人縛絷幹光蛤子管葛刮野掃地河東獅子吼赫赫宏才大略候鴈黃帶浣花草堂胡臭虎頭虎腦笄女救亡開古嗹喽禮壞樂崩淪誤驢媚煤屑路夢撒寮丁妙竹迷斷末進泥墩墩袍甲披堅執銳丕酒品等品脫騎驿儒哲甚且至于矢鋒識擢衰賤四教碎娃天窗文澆吳二娘霧廓下得去消化腺小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