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hange quickly and completely] 形容改變得很快而徹底
翻然悔悟
(2) 也作“幡然”
(1).迅速轉變貌。 漢 陳琳 《檄吳将校部曲文》:“若能翻然大舉,建立元勳,以應顯祿,福之上也。”《隋書·炀帝紀下》:“若有識存亡之分,悟安危之機,翻然北首,自求多福。” 清 恽敬 《讀孟子二》:“故 孟子 就其心之所達,可以導之於聖賢者而示之,使之心明意豁,翻然有以自悔。”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顧今者翻然思變,歷歲已多,青年之所思惟,大都歸罪惡於古之文物。” 毛6*澤6*東 《中國共6*産6*黨在民族戰争中的地位》:“共6*産6*黨員對于在工作中犯過錯誤的人們,除了不可救藥者外,不是采取排斥态度,而是采取規勸态度,使之翻然改進,棄舊圖新。”
(2).倒反,反而。《三國志·魏志·王朗傳》:“朕求賢於君而未得,君乃翻然稱疾。” 唐 杜甫 《諸将》詩之二:“豈謂盡煩 回紇 馬,翻然遠救 朔方 兵。” 明 徐中行 《暮發滁陽》詩:“洵美非吾土,翻然憶故溪。”
(3).高飛貌。 晉 幹寶 《搜神記》卷一:“須臾,化為大烏,開而視之,翻然飛去。” 晉 葛洪 《抱樸子·對俗》:“翻然淩霄,背俗棄世。” 明 李東陽 《三壽圖歌》:“化為老人長骨顱,翻然淩空一鶴孤。”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翻然漢語 快速查詢。
翻然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内涵的副詞,其核心含義與“迅速而徹底地轉變”相關。以下從詞典學角度分層解析:
迅速轉變貌
形容态度、行為或立場的突然且徹底改變。
例:翻然醒悟|翻然改進。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高飛飄揚貌(古義)
本義指鳥類輕捷飛旋的姿态,引申為灑脫超逸。
例:“翻然遠翥”(《後漢書·逸民傳》)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翻”本義為“飛動”(《說文解字》),後引申為“反轉”;“然”為狀态後綴。二者結合強調“如飛轉般迅疾的變化”。
先秦文獻多用于描述物理動作(如《荀子·賦篇》“翻然輕舉”),漢魏後漸側重思想行為的轉變(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悟已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表悔悟革新
常與“悔悟”“改過”等詞搭配,含積極語義色彩。
例:“若能翻然改圖,易迹更步,古人不難追。”(《三國志》)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表反向行動
強調與之前方向完全相反的動作或決策。
例:“翻然辭社稷,長劍歸山阿。”(李白詩)
詞語 | 側重 | 速度感 | 情感色彩 |
---|---|---|---|
翻然 | 徹底性、轉折性 | ★★★ | 中性偏褒 |
幡然 | 同“翻然” | 等同 | 等同 |
驟然 | 突發性 | ★★★★ | 中性 |
漸次 | 漸進性 | ★ | 中性 |
注:“幡然”為“翻然”的異形詞,現代漢語中通用(《通用規範漢字表》)。
經典文獻
“翻然翺翔,獨複于道。”(《莊子·山木》)
來源:《諸子集成》,中華書局。
現代規範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明确标注:“翻然”用于書面語,多修飾思想、态度等抽象轉變。
“翻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綜合解釋:
迅速轉變
指事物或态度突然發生徹底改變,常與“悔悟”等詞搭配,強調快速而決絕的變化。例如“翻然悔悟”。
例句:韓愈《與陳給事書》中“翻然悔”,即形容迅速悔改。
反而/倒反
在古漢語中可表示轉折或出乎意料的結果,如《三國志》中“朕求賢而未得,君乃翻然稱疾”。
高飛貌
早期文獻中描述鳥高飛的狀态,如《搜神記》“翻然飛去”。
古文用例
現代用法
多用于書面語,如“他翻然醒悟,決心重新開始”。
綜合《漢典》《搜神記》《三國志》等文獻及現代詞典釋義。
安難岸頭八達稗官敗折白雲居輩耦辯義鼈魚兵備道禀貸诐憸朝徹龀髫存恤伐閲幹娘怪諜挂帻貴愛刿目怵心還殿橫擾紅豔豔黃表紙花樣新翻昏蟲家門集椒花筵叫罵勁射卷班可憐蟲懇直匮餓鎏銀猕猴桃鳥迹拟出蹑風疲堕青精稻掃望山龛適然殊服稅金睡鋪樞谟書諾書筵天授通風瓦窦委用辒涼嫌鄙校戰卸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