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同的服飾。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若夫 青琴 、 宓妃 之徒……便姗嫳屑,與俗殊服。”《漢書·王吉傳》:“是以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戶異政,人殊服,作僞萌生。”
(2).指異國或異族。 漢 張衡 《司空陳公诔》:“緻訓京畿,協和萬邦;萬邦既協,殊服來同。”
“殊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
不同的服飾
指與常規或當地風俗不同的衣着,常用于描述異國、異族的裝扮特點。例如《漢書·王吉傳》提到“人殊服”,強調地域差異導緻的服飾多樣性。
異國或異族的代稱
通過服飾差異引申為對異域文化的指代。如漢張衡《司空陳公诔》中“殊服來同”,即用服飾象征不同民族或國家的融合。
在《查字典》的現代釋義中,“殊服”被歸類為成語(發音:shū fú),其核心含義為:
特殊的服飾或裝束,表示與日常裝扮不同,隱含“與衆不同”的象征意義。例如:“慶典上他一身殊服,吸引了衆人目光。”
“殊服”既可指具體的服飾差異,也可抽象化為文化、身份差異的象征。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側重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原文。
殊服是指與平常不同的服裝,通常用于特殊場合或特定身份的人群。在中文中,殊服一詞常常用來形容非常規的、與衆不同的服飾。
殊服的兩個部首分别是歹和衣,拆分成8個筆畫。
《殊服》一詞起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以追溯到《尚書·周書·洪範》:“奉天子之順也,敬親之孝也,事上下之勤也,服上下之貢也。”《《東觀應制天台山志》卷三十七引援碑記》:“諸神圖像置奉殊服。”
繁體字中,殊服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殊服的寫法并無太大變化。
1. 他穿着一身華麗的殊服出席晚宴。
2. 活動中的演員身穿各式殊服,給觀衆帶來了視覺的享受。
殊異、殊途、殊榮、服飾。
特殊服飾、異裝。
平常裝束、普通服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