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安難的意思、安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安難的解釋

謂不避禍難。《管子·權修》:“賞罰不信,民無廉恥,而求百姓之安難,兵士之死節,不可得也。”《荀子·富國》:“其耕者樂田,其戰士安難,其百吏好法,其朝廷隆禮,其卿相調議,是治國已。” 楊倞 注:“安難,不逃難也。”《史記·張儀列傳》:“法令既明,士卒安難樂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安難”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ān nàn,其核心含義為不避禍難,強調在困境中直面挑戰而非逃避。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字義分解

    • 安:本義為平靜、穩定,引申為面對危難時保持鎮定。
    • 難:指災禍、困境。
      兩者結合意為“面對危難不退縮”。
  2. 核心内涵
    古籍中多指不逃避禍患,強調在逆境中堅守責任或信念。例如:

    • 《荀子·富國》提到“戰士安難”,楊倞注:“安難,不逃難也”。
    • 《史記·張儀列傳》中“士卒安難樂死”,形容士兵不懼危險,甘願赴死。

二、出處與例句

  1. 古籍引用
    • 《管子·權修》:“賞罰不信,民無廉恥,而求百姓之安難,不可得也。”
      (強調社會秩序混亂時,百姓難以做到不避禍難)
    • 《荀子·富國》:“其戰士安難,其百吏好法。”
      (指士兵和國家官員各司其職,直面挑戰)

三、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安難”可引申為冷靜應對困境,例如形容個人或團隊在危機中保持穩定并解決問題。但需注意,這一用法更接近對古義的延伸,而非直接引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荀子》《史記》等原文,或結合權威詞典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安難

安難是指解放、拯救人民于困難和危險中,使他們獲得平安和安定。

拆分部首和筆畫

安難的拆分部首是宀和隹。共有12畫。

來源

《安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獻中。最早出現在《漢書·董安于傳》中:“使以靖亂喪安難,臣以力辭。”意即“被派遣去平定亂亡,我以力量拒絕。”

繁體

《安難》是《安難》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康熙字典》中記載的《安難》寫法是“㡭”,即包含了宀和隹的形狀。

例句

1. ************人緻辭中常提到要解決人民的安難問題。

2. 在受到自然災害的困擾後,救援隊伍及時趕到,為受災民衆帶來了安難。

組詞

安全、安定、難題、困難、求安

近義詞

解困、救難、拯救

反義詞

危險、困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