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掛幘”。懸挂巾子。意謂遁迹歸隱。 唐 劉禹錫 《送曹璩歸越中舊隱詩引》:“今方依名山以揚其聲,将掛幘於南嶽。”
“挂帻”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uà zé,其含義與古代隱逸文化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送曹璩歸越中舊隱詩引》中寫道:“今方依名山以揚其聲,将掛幘於南嶽。”
此處“挂帻”指借歸隱名山(南嶽)來彰顯個人志節,體現古代文人隱逸的傳統。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唐代詩文或隱逸文化相關文獻。
挂帻(guà l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挂上帽子”。它由“挂”和“帻”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挂”字的部首是手,總共有8畫;
“帻”字的部首是巾,總共有12畫。
來源:
“挂帻”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孟子·滕文公上》中的一句話:“滕公曰:‘叟之後乎?久矣。挂帻而朝,反成鼠矣。’”,意思是“老兄,您是多久以來沒見了?挂着帽子去朝廷,反而變成老鼠了。”。
繁體:
繁體字“挂帻”寫作「掛蓠」。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中,帻字寫作「冝」。
例句:
他挂帻出門,迎接客人的到來。
組詞:
挂帻沒有固定的組詞,一般作為一個詞語單獨使用。
近義詞:
戴帽
反義詞:
摘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