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龀髫的意思、龀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龀髫的解釋

亦作“齓髫”。指童年。《文選·潘嶽<楊仲武诔>》:“子之遘閔,曾未齓髫。” 劉良 注:“齓,毀齒也;髫,總髮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龀髫”是一個由“龀”和“髫”兩個單字組合而成的文言詞彙,均指代兒童時期,常用于形容年幼的孩童。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1. 龀 (chèn)

    • 本義: 指兒童乳齒脫落,恒齒長出的換牙過程。《說文解字·齒部》:“龀,毀齒也。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龀;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龀。” 段玉裁注:“毀齒,齒落更生也。”
    • 引申義: 特指兒童換牙的年齡,即童年時期(約7-8歲)。《韓詩外傳》:“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龀;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龀。” 《漢語大詞典》釋義為:“兒童脫去乳齒,長出恒齒。因以指童年。”
  2. 髫 (tiáo)

    • 本義: 指古代兒童下垂的短發。《說文解字·髟部》:“髫,小兒垂結也。”
    • 引申義: 借指兒童或童年時期。古時兒童不束發,頭發自然下垂,故稱“垂髫”。晉·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漢語大詞典》釋義為:“古時小孩下垂的頭發。引申指童年。”

二、合成詞義

三、文化内涵 “龀髫”承載着中國古代對人生階段的細緻劃分和形象化描述。它不僅是生理特征的記錄(換牙、垂發),更蘊含着對純真無邪、未涉世事的童年時光的指代。常與“黃發”(指老人)對舉,如《桃花源記》中的“黃發垂髫”,用以描繪社會各年齡層和諧共處的理想圖景。

“龀髫”是一個源于古代漢語的詞彙,由表示兒童換牙年齡的“龀”和表示兒童垂發的“髫”組合而成,核心含義是指兒童時期或童年。它通過描繪孩童特有的生理特征(脫乳齒長恒齒、頭發下垂未束),形象地指代了人生中天真爛漫的幼年階段,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關于年齡稱謂的生動體現。

主要參考來源:

  1. 《說文解字》 (漢·許慎撰) - 提供了“龀”與“髫”二字的本義訓釋。
  2. 《漢語大詞典》 (羅竹風主編) - 收錄并解釋了“龀”、“髫”及“龀髫”的詞義。
  3. 《桃花源記》 (晉·陶淵明) - 提供了“垂髫”的經典文學用例,印證了“髫”指代兒童的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

“龀髫”是一個文言詞彙,由“龀”和“髫”兩個部分組成,具體解釋如下:

  1. 龀(chèn)
    指兒童換牙的年齡階段,即乳齒脫落、恒齒生長的過程。根據《說文》記載,古代男孩八歲、女孩七歲開始換牙。例如《管子·小問》中“未龀不入軍門”,即未到換牙年齡的兒童不得參軍。該詞也引申代指童年,如“龀年”“龀歲”均表示幼年。

  2. 髫(tiáo)
    本義為兒童垂下的短發,常見于“垂髫”一詞,如《桃花源記》中“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髫”與“龀”結合後,強化了年齡特征,特指換牙且頭發未束的幼童形象。

  3. 合義
    “龀髫”連用,字面指換牙和垂發兩種生理特征,比喻幼年時期。例如古籍中“龀髫之年”即強調孩童的稚嫩狀态。這種用法通過具體的外在特征代指抽象年齡,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借代手法。

“龀髫”是一個複合詞,通過兒童換牙和垂發的典型形象,生動描述童年階段,常見于古代文獻或文學性表達中。

别人正在浏覽...

嗳酸黯黪棒喝搬興廢扁諸不乃殘戮昌亡持把持循炊粱跨衛春氣初心絘布燈火店砥奬範讀繁養飛錫豐渥歌嘔冠服鴻谟後章渾沌氏活擦擦解船季父菫菜稽算路面露幕曼陀鈴毛水命運摹畫遣還訖畢清放歧嶷祈年宮氣尚崎危僧官十朋之龜輸服説不響松勁訟争探支踏破草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天曹天門冬外欲武元柙匮鄉瓜子詳審象胥心蕩神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