龀髫的意思、龀髫的詳細解釋
龀髫的解釋
亦作“齓髫”。指童年。《文選·潘嶽<楊仲武诔>》:“子之遘閔,曾未齓髫。” 劉良 注:“齓,毀齒也;髫,總髮也。”
詞語分解
- 龀的解釋 龀 (齔) è 小孩換牙(乳齒脫落長出恒齒):童龀(年幼)。 筆畫數:; 部首:齒; 筆順編號:
- 髫的解釋 髫 á 古代小孩頭上紮起來的下垂頭發:垂髫。髫年(指幼年)。髫齡。髫龀(指童年)。 筆畫數:; 部首: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龀髫”是一個文言詞彙,由“龀”和“髫”兩個部分組成,具體解釋如下:
-
龀(chèn)
指兒童換牙的年齡階段,即乳齒脫落、恒齒生長的過程。根據《說文》記載,古代男孩八歲、女孩七歲開始換牙。例如《管子·小問》中“未龀不入軍門”,即未到換牙年齡的兒童不得參軍。該詞也引申代指童年,如“龀年”“龀歲”均表示幼年。
-
髫(tiáo)
本義為兒童垂下的短發,常見于“垂髫”一詞,如《桃花源記》中“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髫”與“龀”結合後,強化了年齡特征,特指換牙且頭發未束的幼童形象。
-
合義
“龀髫”連用,字面指換牙和垂發兩種生理特征,比喻幼年時期。例如古籍中“龀髫之年”即強調孩童的稚嫩狀态。這種用法通過具體的外在特征代指抽象年齡,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借代手法。
“龀髫”是一個複合詞,通過兒童換牙和垂發的典型形象,生動描述童年階段,常見于古代文獻或文學性表達中。
網絡擴展解釋二
《龀髫》一詞是指嬰兒初生時頭發稀疏而尖銳的樣子。下面是有關《龀髫》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龀髫》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龍和髟,其中龍為左部,髟為右部。
- 《龀髫》的總筆畫數為19畫。
來源:
- 《龀髫》一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追溯,但它主要是用來形容嬰兒剛生出來時頭發的特征。
繁體:
- 《龀髫》在繁體中的寫法仍保持不變,即「齧髫」。
古時候漢字寫法:
-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在現代漢字的标準規範中,《龀髫》的寫法如上所示。
例句:
- 嬰兒龀髫稀疏,看起來十分可愛。
組詞:
- 暫無組詞相關的結果。
近義詞:
- 嬰兒、孩童
反義詞:
- 青年、成人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疑問,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