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梵語Vimalakīrti]意譯為“淨名”或“無垢稱”。佛經中人名。《維摩诘經》中說他和 釋迦牟尼 同時,是 毘耶離城 中的一位大乘居士。嘗以稱病為由,向 釋迦 遣來問訊的 舍利弗 和 文殊師利 等宣揚教義。為佛典中現身說法、辯才無礙的代表人物。後常用以泛指修大乘佛法的居士。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九:“君家有天人,雌雄 維摩詰 。” 宋 楊萬裡 《贈王婿時可》詩:“子來問訊 維摩詰 ,分似家風一瓣香。” 清 金人瑞 《貫華先生病寓寒齋予亦苦痁不已》詩:“客有 維摩詰 ,身非 妙吉祥 。”
(2).指《維摩诘經》。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殷中軍 被廢 東陽 ,始看佛經。初視《維摩詰》,疑‘般若波羅密’太多,後見《小品》,恨此語少。”
維摩诘(梵文Vimalakīrti)是佛教大乘經典中的重要人物,其名稱和形象具有深刻宗教與文化内涵,具體解釋如下:
梵文“Vimalakīrti”音譯為“維摩诘”,意譯為“淨名”或“無垢稱”,意為“潔淨無染、名聲清淨之人”。這一名稱體現了其作為在家修行者的核心特質:雖身處世俗卻不被污染,以智慧德行著稱。
維摩诘代表了一種“入世修行”的典範,打破了出家與在家的界限,體現了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菩薩道精神,對後世佛教徒的修行方式産生了重要啟發。
維摩诘(wéi mó jí),是佛教文獻中的一個詞語,指的是佛陀在維摩山給予的教誨。
維摩诘可以拆分為三個部首,分别是纟、扌、讠(維、摩、诘)。
維的筆畫數為11畫,摩的筆畫數為14畫,诘的筆畫數為7畫。
維摩诘一詞最早出現在佛教文獻《維摩經》中,這部經典是佛教禅宗文獻之一,記載了維摩诘和佛陀的對話。
維摩诘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維摩詰。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維摩诘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和意義并未改變。
維摩诘在這部經典中有很多重要的教誨,例如:“不可求離苦得樂,不可求得安樂,不可求得解脫,不可求得寂滅。”
維摩诘可以與其他詞彙組成一些詞語,例如維摩诘經、維摩诘菩薩、維摩诘禅師等。
與維摩诘意義相近的詞語有維摩經、無生忍、無我禅等。
維摩诘的反義詞較難界定,因其涉及的概念較為複雜,概括性的反義詞并不明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