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時的相識。 唐 錢起 《春夜宴任六昆季宅》詩:“向偶逢故識,茲夕願披襟。”《續資治通鑒·宋仁宗嘉祐八年》:“ 孟陽 自以王官教授,與帝有潛龍之舊,而 李受 、 王獵 ,皆非帝故識。”
(2).曾經見過。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一)》:“有一位太學生在試卷上大書:‘ 漢文帝 三字仿佛故識,但不知系 漢高祖 幾代賢孫。’”
“故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舊時的相識
指過去認識的人或朋友。例如唐代錢起《春夜宴任六昆季宅》中“向偶逢故識,茲夕願披襟”,以及《續資治通鑒》提到的“皆非帝故識”,均強調“故識”為舊交之意。
曾經見過
表示對某事物有模糊的熟悉感。魯迅在《且介亭雜文末編》中舉例:“漢文帝三字仿佛故識”,即描述一種似曾相識的狀态。
該詞在古代詩詞和文獻中常見,如唐代錢起詩句體現人際關聯,魯迅用例則側重認知層面的熟悉感。
“故識”既可指代舊友,也可表達對事物的模糊記憶,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故識”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對過去的了解、記憶或認識。它可以指某個人對曾經發生過的事情的了解,也可以指對某個領域或知識的熟悉。
“故識”這個詞可以根據漢字的部首來進行拆分。其中,“故”字的部首是“攵”,表示“教育”,它有5個筆畫;“識”字的部首是“讠”,表示“言語”,它有9個筆畫。
“故識”在漢字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最早的形式是“古識”。這個詞在古代象形文字中的寫法較為繁雜,并且逐漸演變為現代的簡化字,即“故識”。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代略有不同。例如,“故”字在古代的寫法是“敖”,而“識”字的早期寫法是“識”。這些寫法在曆史演變中慢慢簡化為今天我們所使用的形式。
1. 他對曆史非常感興趣,對中國古代的故識了如指掌。
2. 作為一位資深律師,他對法律領域的故識非常廣博。
組詞:故事、故鄉、識别、認識。
近義詞:知識、了解、認知。
反義詞:陌生、忘記、不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