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十二年。 宋 曾鞏 《應舉啟》:“矧罹禍釁,屢抱憂哀。是以三遇文闈,一逾歲紀,足跡不遊於塲屋,姓名不署於鄉閭。”參見“ 歲星 ”。
(2).指年代。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開闢草昧,歲紀緜邈,居今識古,其載籍乎!”
“歲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十二年
古代以木星(歲星)的運行周期紀年,木星約12年繞天一周,因此“歲紀”被用來代指十二年。例如宋代曾鞏在《應舉啟》中提到“一逾歲紀”,即指超過十二年。
泛指年代或時間
在更廣泛的語境中,“歲紀”可表示年代或時間跨度,如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中“歲紀綿邈”形容曆史久遠。
補充說明:
如果需要具體例句或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古籍《文心雕龍》《應舉啟》等文獻。
“歲紀”是一個漢字詞彙,意為一個人年紀的形容詞。它用來描述人的年齡,表示一個人已經度過的歲月。
“歲紀”由“歲”和“紀”兩個部分組成。
“歲”字的部首是“禾”,它有八個筆畫。
“紀”字的部首是“纟”,它有七個筆畫。
“歲紀”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歲”通常用來表示“年”,而“紀”則有“記錄、記載”的含義,結合起來就表示“年齡”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歲”字寫作“歲”,“紀”字寫作“紀”。
在古代漢字中,“歲紀”也有一些不同的寫法。例如,“歲”字曾被寫成“嵗”和“歳”,而“紀”字也曾被寫成“記”。
1. 他已經步入中年,正值壯年的時候。
2. 這個孩子還小,不適合參加這次活動。
3. 我今年的生日要在家裡舉行一個小聚會。
歲月、歲月靜好、歲月如歌、花甲之年、年邁、高壽。
年紀、年華、年齡、年歲。
年青、年幼、年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