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貨泉的意思、貨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貨泉的解釋

(1). 王莽 時貨币名。《漢書·食貨志下》:“ 天鳳 元年,復申下金銀龜貝之貨,頗增減其賈直。而罷大小錢,改作貨布……直貨泉二十五。貨泉徑一寸,重五銖,文右曰‘貨’,左曰‘泉’,枚直一,與貨布二品并行。”

(2).貨币的通稱。《晉書·食貨志》:“日中為市,總天下之隸,先諸布帛,繼以貨泉,貿遷有無,各得其所。” 唐 陸贽 《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先王懼物之貴賤失平,而人之交易難準,又立貨泉之法,以節輕重之宜。”《遼史·食貨志下》:“ 遼 之方盛,貨泉流衍,國用以殷。” 清 許光治 《憑闌人》曲:“榆筴賒春驕貨泉,柳帶禁寒貪乞棉。”

(3).指財政。 唐 元稹 《授王播中書侍郎平章事兼鹽鐵使制》:“得非調陰陽撫夷夏者,不欲侵貨泉之任;而主會計校盈虛者,不得參邦國之重乎?子将兼之,允在能者。”《舊唐書·王彥威傳》:“ 彥威 儒學雖優,亦勤吏事,然貨泉之柄,素非所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貨泉是中國古代貨币史上的重要概念,具有多重含義與曆史背景,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貨泉(huò quán)是古代貨币的稱謂,特指新朝王莽時期(公元14年)鑄造并流通的銅錢。其名稱源自《周禮》中的經濟思想,“貨”指可流通的財物,“泉”取“流通如泉水”之意,合稱象征貨币的流通職能。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二、曆史背景與形制特征

  1. 鑄造背景

    王莽推行币制改革,于天鳳元年(公元14年)廢止“布貨”“刀币”等舊制,統一鑄造“貨泉”與“貨布”。此錢取代了此前複雜的“六泉十布”體系,旨在簡化貨币制度。

    來源:《中國錢币大辭典·秦漢編》(中華書局)

  2. 形制特點

    • 材質:青銅鑄造,圓形方孔,符合“天圓地方”的傳統觀念。
    • 銘文:錢面篆書“貨泉”二字,字體為懸針篆,筆劃纖細如針。
    • 規格:直徑約2.3厘米,重約3克,一枚“貨泉”等價于一枚五铢錢。

      來源:《中國古錢譜》(文物出版社)


三、文化影響與考古意義

  1. 經濟象征

    “貨泉”是王莽托古改制的典型産物,其命名體現了儒家“重農輕商”思想與貨币流通理論的結合。

    來源:《漢書·食貨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出土文物

    該錢币在陝西、河南、湖南等地大量出土,尤其洛陽燒溝漢墓群曾發現數千枚,佐證其廣泛流通性。

    來源:《洛陽燒溝漢墓》(科學出版社,1959年考古報告)

  3. 錢币學價值

    部分“貨泉”鑄有背紋(如星月紋)、合背(兩面同文)等變體,成為研究新莽鑄币工藝的重要實物。

    來源:《中國錢币》期刊(中國錢币博物館主辦)


四、引申含義

在古文獻中,“貨泉”偶作貨币的代稱。如《後漢書·光武帝紀》載:“王莽亂後,貨币雜用布帛金粟”,此處“貨币”即泛指交易媒介,與“貨泉”意通。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


參考資料權威來源

  1. 《漢語大詞典》
  2. 《中國錢币大辭典·秦漢編》
  3. 《漢書·食貨志》
  4. 《洛陽燒溝漢墓》(考古報告)
  5. 《中國錢币》學術期刊

(注:因古籍與現代學術著作無直接可鍊接的權威線上版本,此處标注紙質出版物來源,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貨泉”一詞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結合曆史文獻和不同語境可具體解釋如下:

一、王莽時期的貨币名稱

王莽在天鳳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貨币改制時鑄造了“貨泉”,取代了之前的“大小錢”。其形制特點為:

二、貨币的通稱

“貨泉”在廣義上泛指流通的貨币,強調其作為交易媒介的功能:

三、指代財政管理

唐代文獻中,“貨泉”還延伸為國家財政事務的代稱。例如:

補充信息

如需進一步了解貨泉的形制演變或經濟影響,可查閱《漢書·食貨志》《晉書》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八佾邊落必律律愊臆成事不說澄肅呈正敕賜遲怠粗細十番稻田點覷東征西怨遁肥忿诤告祢館子骨化形銷桂客國家公園海汊鶴頂梳恨氣合盤鴻號虎牢豁喇喇火抓虎躍龍騰祭酒金闆斤鬥驚帆絶服居盈铿拊兩部蛙糧台鬑鬑戀詩戾悍毛葛毛雨南淮品名牽拘啓航權變鋒出容耐入冠懾栗霜笳蜀椒酸涕陶甓讨順枭獲小司徒嚣噪夕漏